当前位置:首页>中国大型菌物资源图鉴PDF,TXT迅雷下载,磁力链接,网盘下载

中国大型菌物资源图鉴PDF,TXT迅雷下载,磁力链接,网盘下载

分类:教材 发布时间:2017-02-21
编辑推荐
权威性 由世界知名菌物学家、教育家李玉院士牵头,联袂国内大江南北大型菌物分类界不同流派掌门人(排名不分先后)李泰辉研究员、杨祝良研究员、图力古尔教授和戴玉成教授等治学严谨的资深菌物学家共同编著而成,并得到数十名菌物学英才的鼎力支持和参与,学术权威毋庸置疑。书稿由全国*的以农民命名的出版社中原农民出版社资深编辑历时3年多认真编辑、设计、校对,经反复修改,去伪存真,去沙淘金,勘正错漏,权威性更得以充分彰显。
新颖性 书中收录2000~2015年新发表的种类多达380多种,在书稿编校过程中也不断加入*的研究成果,体现了我国大型菌物分类学研究的*进展。尤其难得的是,本书用中国自然地理分区介绍中国境内7个生态类型的菌物分布情况、以著作封面的形式直观地介绍我国菌物图鉴的出版简况、以*的菌物分类学系统介绍我国菌物资源在生物界中的系统分类学的地位等内容,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有众多创新之处。
原创性 采用的图片均为作者们在国内实地所拍,描述文字皆是作者根据实际观察、借鉴权威专家的研究成果亲笔撰写,避免了张冠李戴或移花接木的情况出现,具有鲜明的原创性。
科学性 所载种类均以中国资源的实物标本与图片为依据,并经过严谨的分类学鉴定,部分种类还经多位专家共同考证。大量曾被错误沿用非本土种类名称的物种得到纠正,能科学地反映中国大型菌物资源种类状况。
系统性 本书记载的种类来自全国各地,根据形态特征共划分十大类群:大型子囊菌196 种,胶质菌21 种,珊瑚菌47 种,多孔菌、齿菌及革菌637 种,鸡油菌(含钉菇类)11 种,伞菌653 种,牛肝菌130 种,腹菌75 种,作物大型病原真菌16 种和大型黏菌33种,能系统地反映我国大型菌物的资源情况。作者运用缜密的逻辑,以科学的菌物分类学系统及方便实用的种类排列方式归纳整理了我国近年来大量菌物学科研成果,将零散的知识合乎逻辑地进行了集聚和疏理,条理清晰,广而不乱,科学系统性体现充分。
多样性 记载中国大型菌物资源509 属1 819 种,为国内种类*多的大型菌物图鉴,世界范围内亦属罕见。其中,以中国为模式产地的有370 种(约占全书所载种类的1/5),本书作者*先发现并已发表的有260多种(约占全书所载种类的1/7),不少种类为中国或东亚特有种,作者发现的中国新纪录种有数百个,本土种类及新增种类之多同样为同类著作之首。
艺术性 在装帧设计上,出版社借助现代的排版技术及编辑与作者的审美修养,打破传统排版方式的梏桎,统一规范之中又不拘一格,图片排版采用通栏、半栏、跨栏、满版、出血等形式,增强了版面的视觉冲击力与美学效果;封面与包装方面更是不惜重金追求至善至美,采用了纯羊皮封面,防霉防晒防潮防开裂处理,软面圆脊精装,函套式单本加塑封包装,实现了科学性、实用性、艺术性与可收藏性的有机结合,闪耀着科学、文化与艺术的光辉,堪称同类著作中的杰作。
显示全部信息
内容简介
中文摘要
本图鉴记载中国大型菌物资源509 属1 819 种, 根据形态特征共划分十大类群:大型子囊菌196 种,胶质菌21 种,珊瑚菌47 种,多孔菌、齿菌及革菌637 种,鸡油菌(含钉菇类)11 种,伞菌653 种,牛肝菌130 种,腹菌75 种,作物大型病原真菌16 种和大型黏菌33种。其中以中国为模式产地的有370 种(约占全书所载种类的1/5),本书作者首次发现并已发表的有260 多种(约占全书所载种类的1/7),而且不少种类为中国或东亚特有种。本图鉴所载种类均以中国资源与图片为依据,并经过严谨的分类学考证,因此,较为全面而客观地反映了中国大型菌物资源的实际情况。
本图鉴所载种类均配有宏观形态和(或)生境彩色照片,以及主要宏观形态特征、显微结构特征、生态习性、经济用途(食用性、药用性或毒性)和在国内的大致分布区域等的简要文字描述,一些易混淆的种还增加了与相近种的鉴别特征比较。凡例及第一章还对本书的使用方法、常用的分类学技术方法和各类群在现代分类学系统中的地位等做了介绍。为方便读者查阅,从第二章开始各章所载物种均按拉丁学名的顺序排列,书后附有相关的菌物学名词解释、参考文献、本书记载菌物的中文名称索引和拉丁学名索引。
显示全部信息
作者简介
李玉院士    李玉,男,1944年出生,山东济南人,汉族,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理学硕士,日本筑波大学农学博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药用菌学会主席,中国食用菌协会名誉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届、第五届学科评议组成员,《菌物研究》主编,International Medicinal Mushroom编委,*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管理)专家、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国家教学名师,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育种室主任,菌物界第一个为黏菌命名的中国人。
     30余年来致力于菌物科学与食用菌工程技术和产业化研究,将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相结合,以创新成果为依托,研究解决北方食用菌工程技术难题,促进了食用菌产业升级。建成了位居国内前列水平的菌类种质资源库,其中仅黏菌就报道了400余种,占世界黏菌已知种的2/3,发表新种46个(此前尚无中国人命名的新种),为近年国际上发表新种总数的1/17,出版了国内外独有的“目”一级专著2部及这一领域第一本英文专著和《中国真菌志—黏菌卷》。“黏菌代表类群系统研究”和“重要黏菌类群系统分类学研究”分别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在食用菌领域筛选培育出50余个品种,6个通过国审;创新改进了全日光栽培黑木耳等8项关键技术,改变了传统栽培模式;建立生产示范基地26个,以“五位一体”模式进行推广示范,指导培训技术骨干8 000多人次,带动3万农户,累计推广50多亿袋(菌包),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近60亿元;“食用菌新品种选育、配套丰产技术研制及产业化创新体系建设”和“北方食用菌高产、高效栽培新模式”分别获得吉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药用菌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获得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70余篇被SCI收录或引用,出版著作20余部,获得国家已授权发明专利16项,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项。建立了教育部食药用菌工程研究中心,创办了《菌物研究》学术期刊,创建了食用菌专科专业和应用生物科学(食药用菌方向)本科专业,建成了相关的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并成为省部级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在国内率先形成了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较完整的菌物科学与食用菌工程人才培养体系,所带领的团队被评为*优秀教学团队及教育部创新团队,成果获得*教学成果二等奖。先后主持并带领团队完成菌类科技与工程研究项目如国家科技部、农业部、“973”、“863”、“948”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重点及面上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50余项,作为大会主席主持召开了国际和海峡两岸学术会议6次,对我国的菌物事业做出突出贡献。
李泰辉博士1959—)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华南微生物资源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导,中国菌物学会副理事长,华南应用微生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广东省和广州市食品安全委员会专家委员,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菌物学报》、《菌物研究》和《食用菌学报》编委,发现和发表新属2个、新种120多个(其中广东虫草及白肉灵芝等已成为重要的栽培食药用菌)、国内新纪录种100多种。

杨祝良博士1963—)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导,中国科学院东亚植物多样性与生物地理学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Fungal Diversity主编,《菌物学报》副主编,中国菌物学会副理事长,菌物多样性与系统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国际真菌命名法委员会(NCF)委员,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物种生存委员会(SSC)真菌专家组成员。

图力古尔博士1962—),蒙古国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鲁东大学特聘教授、泰山学者,吉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菌类作物博土点学科带头人,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中国菌物学会理事、《菌物学报》《菌物研究》编委。主要从事暗色孢子伞菌分类与菌物生物多样性的研究。

戴玉成博士1964—)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博导,中国森林病理学会副理事长,《菌物学报》主编。发现和发表2真菌新科,20多个真菌新属, 200多个真菌新种、真菌新组合种43个、森林新病原真菌52个、新食药用真菌26个、新生物工程菌15个,使我国木生真菌种类达到200余种,居世界首位。
前  言
经过三余年的努力,“中国菌物资源与利用”的第一部《中国大型菌物资源图鉴》业已杀青,在即将付梓之时和读者说上几句以表心声。
本书涵盖的菌物类群是以蕈菌为主的大型种类。蕈菌又称菇菌或大型真菌,以区别于霉菌和酵母菌等其他小型菌物。中国古籍中将木生的大型菌物称为蕈,土生的称为菌,俗称为蘑菇。其实汉语中“菌”的原意就专指这一类真菌,相当于英文中的“mushroom”,德文中的“Pilze”,法文中的“champignon”,俄文中的“грибы”,日文中的“キノコ”。据《说文解字》记载,“菌”字指属于植物(艹字头),形状像一个圆形的粮仓(“廪之圆者”)的生命体;而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涉及这一类生物的字有30 多个,我们常用的“蘑菇”一词其实是从元代之后才开始使用的。按照《菌物词典》对这一类生命体所下的定义为:“…… a macrofungus with a distinctive fruiting body which can be either hypogeous or epigeous, large enough to be seen with the naked eye and to be picked by hand”,也即指子囊菌中的虫草、羊肚菌、盘菌、块菌(松露),担子菌中的伞菌、马勃、牛肝菌、珊瑚菌、芝栭等。但是,能同时满足(大到)“肉眼可见,伸手可采”两个条件者在菌物中应该还有大型病原真菌和黏菌,世界各国大型菌类图鉴中不乏将之列入门墙者。
显示全部信息

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