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看不见的养育,看得见的成长PDF,TXT迅雷下载,磁力链接,网盘下载

看不见的养育,看得见的成长PDF,TXT迅雷下载,磁力链接,网盘下载

分类:生活 发布时间:2017-09-09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次被叶月幽惊艳到(或者说惊吓到),是五年前读到她的文章《一个妈妈的自我剖析和成长》,无数人为之垂泪,我是其中之一,时隔多年,当年深夜痛哭的情景依旧清晰。

    她从来都只是平静地叙述,但风平浪静之下潜藏着的惊涛骇浪,猛烈地拍打着每一位读者的内心。《一个妈妈的自我剖析和成长》被数百万次转发阅读,直接导致原生家庭问题在后来被广泛关注。

    作为教育专家,叶月幽不喜欢说空话,讲道理,她只相信“真实”的力量,她说“教育”这件事在时时、在刻刻、在举手投足之间,我们没办法假装。

    在期待孩子有任何能力之前,我们先得深刻体会或学习过那种生活;在培养出一个有趣的孩子之前,我们先得做一个有趣的母亲。教育中*重要的不是给孩子规条,而是我们自己乐意做个真实的“好大人”,给孩子一个好的身影来跟随。

 
内容简介

    怎样才是做妈妈*恰当的姿势?教育践行者叶月幽说,你若能成为自己,必然将触动孩子。

    我们是母亲,是妻子,是女儿,但首先——我们是我们自己。没有自己,一切角色都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真正优质的亲子关系,是两个独立而优秀的“人”之间的关系。

    安定自己的内心,不用外在忙碌,掩饰内在的无序。留一片自由的空间给自己,也留一片独立成长的空间给孩子。在孩子确认内心动力的时候不去干扰孩子,如果孩子听见的总是你的声音,他就无法听到自己。养育贵在“看不见”,如同春雨讲究“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任何时候,请帮助孩子,让他自己来。

作者简介

    叶月幽,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美国GTI总部认证P.E.T.父母效能训练讲师,首届小巫督导艺术养育课程讲师,萨提亚模式认证治疗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自2011年开始系统学习心理学及个人成长课程,并在生活中不断实践与分享。带领讲座及工作坊近百场,遍及上海、深圳、广州、长沙、重庆、南京、西安等城市,深受全国各地父母的欢迎。通过自身不断学习和养育两个孩子的过程,在学习中成长,在生活中修行。

目  录
推荐序 真正的智慧是让对方觉得——我也行
自序 愿我成为一道门
01 倾听,走进孩子的内心
如何疏导孩子的情绪
倾听执拗期的孩子
关注人而不是事
“看见”的力量
先处理情绪,再解决问题
倾听,赋予孩子内心的力量
02 表达,创造有效的双向沟通
究竟要不要给孩子立规则
消除影响,而不是禁止行为
每个人的需求都值得被尊重
孩子入园,你准备好了吗
显示全部信息
前  言
愿我成为一道门
2011年,叶儿出生。2013年,叶新也来到了我的生命里。孩子的到来给我带来无比的欣喜、快乐、幸福和甜蜜,同时也带来各种纠结、疑惑、焦虑和痛苦。那时的我,带着心灵的旧伤,很多时候不知道如何去面对纯洁无瑕的小生命。在孩子带来的巨大的爱的冲击面前,我手忙脚乱、不知所措。
为了赶上他们成长的脚步,我不断地看书、学习,同时开始审视自己的成长经历。曾经的伤痛一点点浮现,我慢慢看到自己的心理伤痕,看到自己坚如钢铁般的防御,看到自己一直在用冰冷的外壳保护自己。2012年,我写下了《一个妈妈的自我剖析和成长》,随手发到网上,没想到被大量地转发、转载。到现在,这篇文章的阅读量已经过百万了。
在数万条留言和来信中,我才知道,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是有共性的。而我们已经回不去了,现如今我们有了孩子,要如何对待他们,才能斩断这一代又一代轮回的链条呢?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显示全部信息
媒体评论

   叶月幽的文字有一种温度,读她的文章,就像寒冷的冬夜里捧着一杯热茶,暖胃暖心。她从没想过要把自己塑造成完美的专家形象,居高临下地指教父母们哪里没有做好,而是深刻地看到他们内心*需要的支持和帮助,温柔地给予力量和抚慰。——著名儿童教育专家 小巫

    叶月幽做任何事情,拼尽全力,毫无保留。她的成长像狂风暴雨中的小野菊,风雨后依然屹立。诚意向你推荐此书,愿它成为一道门,让身为父母的你从中得到共鸣和鼓励,带着智慧继续前行。——P.E.T.中国督导 安心

    叶月幽的文字,温暖平静,充满力量。分析为疗愈做了很棒的准备,而去经验,去给予爱,才是疗愈真正的流动。叶月幽做到了,推荐!—— 心理学者 李雪

免费在线读
关注人而不是事
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叫作“对事不对人”,就是说,我们不把对方的行为评判引申到人格、人性等层面。而当我们倾听孩子的时候,另外一个视角也很重要,那就是“关注人而不是事”。
有位妈妈去幼儿园接女儿,老师告诉她孩子在幼儿园和其他小伙伴抢玩具,争执中被咬了一口,手上留了个很深的牙印。妈妈看到后特别心疼,把孩子拉到一边,仔细询问:“玩具是谁的?是谁先动的手?为什么不遵守谁先拿到谁先玩的规则?”回到家后,奶奶知道了,指责妈妈:“都是你教她什么守规矩、懂礼貌,现在看看,被欺负了吧!你就应该教她谁打她就打回去!”妈妈听了也开始自责,担心自己是不是真的教错了。
吃饭的时候,爸爸回来了,看到孩子手上的伤口,非常生气,拉着孩子就要去找老师:“这是在幼儿园发生的事情,老师必须给个说法。让幼儿园提供监控视频,我倒要看看事情是怎么发生的,老师又是怎么处理的。必须让对方给孩子道歉,不然就去教育局理论!”
听到这里,我不由地想问:“等一下,孩子在哪儿?”
看起来好像每个人都在关注这件事情,可是,谁在关心这个孩子?被咬的是谁啊?孩子被咬了会有怎样的感受?表面上好像所有人都在关心孩子,实际上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头脑里面。当你的孩子在外面发生打闹受伤回到家时,无论你是义愤填膺地想要去评理,还是冷静地和孩子分析谁对谁错,都没有看见眼前这个委屈、害怕、伤心、难过的孩子。
所有的分析和总结都应该在处理完情绪之后。当事情发生时,我们不去评论谁对谁错,谁应该谁不应该。无论外面发生了什么事情,都比不上眼前这个孩子和他此时的感受对我们来说更重要。
去年曾经看到过一篇新闻报道:一个十二岁的女孩,在超市拿了一些巧克力及生活用品,被店主发现后通知了家长。女孩的妈妈赶到后先是打了女孩一个耳光,随后在和店主交涉的过程中也曾辱骂孩子。妈妈以为这下孩子应该知道错了,可是女孩在离开超市一小时后跳楼身亡。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悲剧。妈妈知道孩子“偷”东西之后无比恼怒,一心想要教育孩子,否则长大以后还了得?可是妈妈恰恰忘了孩子那一刻惊慌失措、羞辱绝望的心情。我没有指责这位妈妈的意思,因为她也是悲剧的受害者。然而如果妈妈可以不问对错,先安抚孩子的心,哪怕只是简单地说一句:“你还好吗?有没有被吓到?”也许结局就会完全不同。
显示全部信息

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