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飞向太空港:教育部新编语文教材指定阅读图书,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PDF,TXT迅雷下载,磁力链接,网盘下载

飞向太空港:教育部新编语文教材指定阅读图书,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PDF,TXT迅雷下载,磁力链接,网盘下载

分类:文艺 发布时间:2017-09-18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中国航天文学家、三届鲁迅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李鸣生航天七部曲
☆国内首部航天通史,讲述中国航天事业不为人所知的秘密,书写中华民族挺进太空的全纪录
☆独立人格 独立立场 独立思想 独立写作
☆数十位专家、学者、科学家联袂推荐
狂涛迭起、艰辛丛生,且看长征号初闯太空港
  ——展示中美携手的秘密与友情,再现中国箭首次托举外国星的揭秘之作
 
内容简介
美国的卫星要上天,既不选择本国的航天飞机,也不选择法国的“阿里亚娜”,却偏偏选择了中国的火箭;且发射地点竟在四川大凉山深处一处原始的大山沟。这本身就是一部传奇。《飞向太空港》写的正是中国“长征三号”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场发射美国“亚洲一号”卫星的故事。书中既有中美专家在大山沟里携手合作的秘密与友情,也有中西方两种文明在发射场上的碰撞与冲突。作品纵横捭阖,张弛有度,充分展露了作者吞吐与消化大吨位题材的气魄与潜能。该书打破了中国几十年来写科技题材的传统的思维模式,开创了中国文学书写“空间文明”的先例,被称为中国“航天文学”的开山之作。
作者简介
李鸣生,四川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报告专家委员会委员。供职于解放军总政治部。著有长篇纪实文学《中国863》《全球寻找“北京人”》《震中在人心》及“航天七部曲”等二十六部,小说、电视剧、电视电影纪录片多部。 作品曾获三届鲁迅文学奖、三届国家“五个一工程”奖、三届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当代》文学奖、首届《中华文学选刊》奖、中国三十年优秀报告文学奖、中国长篇广播金奖、上海重大文艺工程精品图书奖、徐迟优秀报告文学奖、全军文学作品特等奖等二十余项。
目  录

第一章 通向宇宙的门前
一、西昌:问步卫星的故乡
二、发射场:原始与现代同构的神话
三、酒吧:一个中国人与三个美国人的对话
第二章 历史,从昨天的弯道走来
四、20世纪的中国与美国
五、举起火箭的大旗
六、序幕在戴高乐机场拉开
七、天时?地利?人和
八、周游列国的中国专家们
九、轨道大转移
十、面对世界的挑战
十一、外交场上的风云
显示全部信息
媒体评论
李鸣生的作品既是中国航天发射的大写真,也是在一个特殊的角度对中国社会历史与现实生活的文学审视和观照。他的成功固然与他选择了航天这个题材有关,但更重要的还在于作家具有一种明显的独立审视意识。李鸣生的思维是十分自由理性的,他不像有的作家那样摆不脱事件的约束,把作品完全等同于事件的自然过程。他既注重报告事件过程的完整性,又非常看重对人物不同性格、不同命运、不同科学精神和科学行为的表现。我们从中感到了作家对题材的超越,看到了作家个性化的表现。
免费在线读
第一章通向宇宙的门前 站在发射场上,你还能看到远处彝家山寨里升起的缕缕炊烟,近旁荒坡上一堆堆冒着热气的新鲜牛粪,以及发射架附近一个个农夫扶犁耕地的身影。望着那锈迹斑斑的犁铧,也许你会想到,贫困与愚昧曾经怎样在这片生长着野草和五谷的土地上一页一页地翻动着历史,现代高科技如何在这原始的大山沟里嘲笑着古老的文明。
  然而,站在发射场上,当你望着那威武雄壮、高耸云端的“通天塔”,幻想着火箭一声令下、冲天而起那伟大的一瞬间,你绝对想不到,这些即将把“长征三号”火箭和“亚洲一号”卫星托举上天的发射官兵们,竟会屈居在“水帘涧”里。
  所谓“水帘洞”,即指西昌卫星发射基地的一栋 “协作楼”;而所谓“协作楼”,就是专门为外来协助参加发射任务的专家技术人员新盖的一栋楼。由于 “协作楼”尚未交付使用,正在兴建过程之中,所以楼上楼下,屋里屋外,一片混乱不堪;水泥、污水,满地都是;厕所、水房,一概不通。
  但是,发射“亚星”在即,外协科技人员和抢建新发射场的工程人员等数千人一下全都涌进了发射场,造成小小山沟人满为患,住房成了西昌卫星发射基地一个突出的大难题! 怎么办? 西昌卫星基地的头头脑脑们思来想去,别无他法,最后只好被迫决定:把基地发射官兵原来住的房子倒腾出来,让外来的专家技术人员住进去,而基地官兵们则搬进了“协作楼”。
  由于“协作楼”正在抢建之中,从早到晚,拌水泥、和沙子、装窗户、刷墙壁,噼里哐啷,叮叮咚咚,每天响个不停。所以无论是中午还是晚上,都无法睡常。
  更为严重的是,“协作楼”的大梁上、墙角边,一天到晚,总是“滴答”“滴答”不停地滴着污水;加上时值冬季,山沟里本来就冷,新房又很潮湿,所以屋里寒气浸骨,衣服、被子拧上一把,仿佛都能拧出水来;有时遇上某个水管突然爆裂,房里便会一片汪洋,满屋子都是一只只漂浮着的拖鞋。
  于是,大伙把“协作楼”戏称为“水帘洞”。
  发射“亚洲一号”卫星的基地指挥官们,便住在这样的“水帘洞”里:每人一张单人床,外加一张办公桌。桌上放着一部电话、一台电视机以及一堆文件、资料,剩下的四分之一地盘,便是运筹帷幄、发号施令的地方了。
  假若不是我亲眼所见,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中国的火箭发射指挥官们,竟是在这样的条件下组织指挥发射“亚洲一号”卫星的。
  而且,住在“水帘洞”里的所有工作人员包括发射指挥官们,每晚都要加班至深夜,有时甚至还要干通宵。但他们每晚领到的夜餐,就是两包大多数中国人再熟悉不过的方便面。
显示全部信息
书摘插画
插图
显示全部信息

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