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网络传播概论PDF,TXT迅雷下载,磁力链接,网盘下载

网络传播概论PDF,TXT迅雷下载,磁力链接,网盘下载

分类:教材 发布时间:2018-04-04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的变动

《网络传播概论》第三版的第十章,网络传播的效果,是改动*小的章节。除此之外是第六章网络的属性与传播形态,第七章网络传播的具体形式、第八章网络媒体中的新闻传播者、第十章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有较大的改动或增补。而除此之外的第二、三、四、五章网络新闻、网络组织、网络公关等,几乎是整体性的被撤销。而取而代之的则是社会化媒体应用、数据新闻与可视化传播、网络信息的整合形式。小的改动几乎不胜枚举。可以说,这是完全不同的两本书。

   甚至就是在那些内容较为类似的部分,它的结论与思考也提升了不止一个层次。比如*章《网络传播概论》(第三版)和(第四版)在基础的技术介绍、概念引入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看点在于《网络传播概论》(第三版)所做出的判断比起第四版来说,可以说是仍然粗疏而流于表面。它介绍了各项技术,但是内在是缺乏一个整体的思维体系的。第四版就完全不同,从内在逻辑自进化大变局重定向这样的词汇里,你可以看到的是,不是技术带着读者走马观花,而是它呈现了一个整体的视野,一个宏观的媒介-社会-技术三者互动的逻辑。考虑到许多老师的研究成果停留在论文而不是书籍,我认为《网络传播概论》在教科书中,这个对网络传播的阐述体系是我目前看到的*完整的。

 

 

 

 
内容简介
 《网络传播概论》是国内出版较早且影响力较大的网络传播方面的教材之一,推动了国内新闻院系的网络传播教学。第四版立足智能化媒体时代,密切关注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向媒体领域的渗透,分析网络传播的内在规律,研究网络传播的各种潜在影响,对网络传播中的新现象、新手段与新思维进行了介绍与分析,重点补充数据新闻与可视化传播、社会化媒体应用等新内容。与前三版相比,第四版在结构上也有大的调整,不再沿用原来将网络传播实务与网络传播理论分为上下两编的思路。作者认为,在今天的互联网中,理论与实务问题是相互融合的,在结构上去除理论与实务内容之间的界限,可以获得认识上更大的自由。
作者简介
彭兰,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新媒体研究中心主任。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兼有计算机与新闻传播学专业双重学科背景,1997年开始从事网络传播的教学与研究,对网络新闻传播的发展过程有着透彻的理解,参与过大量的网络传播实践研讨,是我国最早从事网络传播教学和科研的学者之一。主要研究领域为新媒体,先后出版《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网络传播学》《网络传播概论》《数字媒体传播概论》《数字传播技术应用》等10余部专著或教材。
目  录
第一章 互联网的演进及对传媒业的影响
第一节 计算机网络:互联网的技术基础
第二节 连接的演进:互联网发展的内在逻辑
第三节 自进化:网络媒体的演变
第四节 大变局:网络媒体冲击下传统媒体的变革
第五节 重定向:互联网的未来走向及对传媒业的影响

第二章 网络的属性与传播形态
第一节 网络的多重属性
第二节 网络传播的基本形态

第三章 网络传播的具体形式
第一节 网站传播:大众传播的延续
第二节 论坛:“古老”、封闭的社会化媒体
显示全部信息
媒体评论
我举两点,可以作为鉴定书籍的一个参考:
一种是,对互联网媒体是否能够细分,是否对互联网技术有足够的尊重和细致研究。在1997年,把网络作为一个整体的“网络传播”来探讨,是很有意义的。2007年,就已经很尴尬了。2017年,在一个泛泛而谈的网络传播作为主体,实际上确实已经非常过时。感谢我在科技媒体工作的这几年,让我亲身经历互联网在这三年的进步,几乎每年] ,每个月都在发生新的变化。不说2011年的移动化革命,仅2015到2017年,媒介就已经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纸媒断崖沉沦、电视受网综挑战,门户逐渐衰落、算法聚合平台崛起,直播和短视频崛起,VR进入实际应用。每 一个媒体形式都有他特定的特点和模式,泛泛而谈的“互动性”、“赋权”已经为更加细致的媒介研究分析所取代。在这个环境下,如果没有对新技术的了解和认识,试图用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来分析所有的网络传播,这实际上已经是一种非常陈旧的观念,更不可能对日新月异的考研题目有实际的作用。
显示全部信息
免费在线读
网络中的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也称人际交流。它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传统的人际传播的方式有谈话、书信、打电话等。
网络中可以实现人际传播的方式是多样化的,电子邮件、即时通信、网络游戏、博客(播客)、SNS、微博、微信等都是重要的人际传播渠道,而网络直播等新应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承载着人际传播。
当互联网开始作为一种传播媒介进入人们的生活时,最早承载的形态就是“人际传播”。直到今天,网络上的人际传播也是十分频繁的。人们对网络人际传播的需求,甚至超过对网络的大众化传播的需求。人们为什么如此倚重网络人际传播?它会取代人们现实世界的人际交流吗?网络的人际传播又会带来什么样的社会影响?理解这一系列问题,是理解整个网络世界的必经之路。

(一)网络人际传播的渠道特点
网络作为一种全新的人际传播手段,提供了很多新的人际传播的体验。它的特点也是十分鲜明的。
美国学者约翰•舒勒(John Suler)在其研究报告《网络空间的基本心理特征》中指出:虚拟的网络空间与人们内心体验世界的真实大不一样,数字化的人、关系和群体使人类相互作用的时间和方式得以延伸扩展。他对人类在网络空间这一新社会领域中独特的心理体验进行了总结并归纳为9个特点:(1)有限的感知经验;(2)灵活而匿名的个人身份;(3)平等的地位;(4)超越空间界限;(5)时间延伸和浓缩;(6)永久的记录;(7)易于建立大量的人际关系;(8)变化的梦幻般体验;(9)黑洞体验(舒勒所说的黑洞体验,是指在网络中得不到信息或反馈的情形)。虽然他不只是针对网络中的人际传播做出分析,但他提到的心理体验很多与人际传播相关。
从传播渠道看,网络人际传播具有以下特点。
1.技术和平台依赖性
关于传统的人际传播,一种定义是:“不以诸如电视、印刷、广播或电影等媒介技术为中介而发生在人们之间的传播活动。”但是,网络中的人际传播,却是以网络这一具有大众传媒性质的渠道为中介的。这意味着,这种传播具有技术依赖性,网络及相关技术的水平直接影响着人际交流的方式、手段,以及广度与深度。
显示全部信息

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