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PDF,TXT迅雷下载,磁力链接,网盘下载

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PDF,TXT迅雷下载,磁力链接,网盘下载

分类:经管 发布时间:2019-04-24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l  哈佛大学终身教授、“麦克阿瑟天才奖”获得者塞得希尔·穆来纳森和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埃尔德·沙菲尔强强联合之作,继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思考,快与慢》之后的又一部行为经济学重磅著作,《金融时报》2013年必读十佳商业图书。

l  著名营销及销售行为专家孙路弘特别编制《稀缺》测试题,引导读者踏上解决稀缺之路。

l  首度提出“带宽=认知能力 执行控制力”概念等式。两位作者应用了大量实验室研究和现实调查,他们发现:从商场、火车站,到印度金奈的蔬菜市场,从公司白领、机构成员到拾荒者,所有处在稀缺状态中的人们,其大脑都会被稀缺心态俘获,过于专注于“管窥之见”,变得更加笨和冲动,亦即其认知能力与执行控制力会变得低下。

l  清华大学教授、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浙江大学经济学教授、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叶航,物理学家、中山大学教授李淼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周濂,*财经传媒有限公司CEO周健工,财新传媒总编王烁,得到APP创始人罗振宇,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思考,快与慢》作者丹尼尔·卡尼曼,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理查德·泰勒,畅销书《魔鬼经济学》作者史蒂芬·列维特,畅销书《全新思维》《全新销售》《时机管理》作者丹尼尔·平克,新美国基金会总裁兼CEO安妮-玛丽·斯劳特,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畅销书《哈佛幸福课》作者丹尼尔·吉尔伯特  等联袂推荐。

l  湛庐文化出品。

 
内容简介

      在长期研究穷人和扶贫的过程中,塞德希尔· 穆来纳森发现他和穷人的焦虑竟然类似:穷人缺钱,他缺时间。在这一现象基础上,他与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埃尔德·沙菲尔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室研究和现实调查,却发现了一个存在于世人中间的惊人真相:穷困之人会永远缺钱,而忙碌之人会永远缺时间。

      但是,进一步的研究证实:这些都是表面现象。因为即便是给穷人一笔钱,给拖延症患者一些时间,他们也无法变得富足和高效。实际上,在长期性的资源(钱、时间)稀缺中,人们已经形成了“管窥”之见,只能看到“管子”之中的事物,虽然这有可能为我们带来“专注红利”(短期的富裕或效率),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专心致志”反而会让我们产生“权衡式思维”,不断增加我们的带宽负担——当1元钱的价值在穷人与富人之间产生了巨大差异时,当印度金奈的街头小贩们陷入了无止境的借贷压力时,当每个人都处在多任务处理的“杂耍”状态中时……*理性的经济模型和行为方式都会变得不再符合自身的内在逻辑。*终,稀缺会俘获我们的大脑,渐渐让我们失去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变得更加愚笨和冲动。

     《稀缺》是《思考,快与慢》作者丹尼尔·卡尼曼*推崇的行为经济学新作,它旨在揭示稀缺心态的各种复杂成因,并提出以“余闲”牵制稀缺的应对之法。所以,只有对“带宽”进行合理的规划和管理,我们才有可能从稀缺走向富足。
作者简介

塞德希尔·穆来纳森(Sendhil Mullainathan 

l  哈佛大学终身教授,哈佛大学行为经济学领域重要领头人。与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埃尔德·沙菲尔等人联合创立非营利性组织ideas42,致力于利用行为科学帮助人们解决社会问题。

l  在麻省理工学院,与《贫穷的本质》作者阿比吉特·班纳吉等人联合创立“贫困行动实验室”,并于2002年荣获“麦克阿瑟天才奖”。

l  出生于印度农村,7岁时随父母移民美国。1993年,获得康奈尔大学计算机科学、数学和经济学3个学士学位。1998年,获得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


埃尔德·沙菲尔(Eldar Shafir

l  1988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认知科学博士学位。古根海姆奖获得者。

l  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研究领域涉及认知科学、判断与决策、行为经济学等。

l  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彼得· 戴蒙德和著名心理学家阿莫斯·特沃斯基共同开展过“货币幻觉”方面的研究。

 

目  录
赞 誉
中文版序:埃尔德·沙菲尔访谈录
《稀缺》测试题
引 言 资源稀缺不可怕,就怕有稀缺心态

第一部分 稀缺心态是一切稀缺的根源

第1章 专注的“得”与管窥的“失”
资源稀缺换来了专注与回报
专注红利
管 窥
管窥所导致的忽视
管窥负担
显示全部信息
前  言
[引言]

资源稀缺不可怕,就怕有稀缺心态

假如蚂蚁真的是一天到晚忙个不停,
又怎么还有时间去四处野餐呢?
——玛丽·德雷斯勒(Marie Dressler)
奥斯卡金像奖获奖女演员
显示全部信息
媒体评论
[各方赞誉]

《稀缺》是行为经济学领域一部了不起的新作。经济学家穆来纳森和心理学家沙菲尔用心理学的实证研究重新解读了经济学的核心概念“资源稀缺”,发现贫穷和忙碌并不是简单地因为缺少金钱和时间,而是一种心态和能力的匮乏。一本《稀缺》,会让忙碌的人警醒,贫穷的人振作。物随心转,境由心生,有容乃大,命由己造!
彭凯平
清华大学教授、心理学系主任
显示全部信息
免费在线读
[精彩样章]
4.45倍!火星探测器的教训
1998年12 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将火星探测器发射升空。火星任务负载着人类数百年来对这个星球的向往。火星与我们的距离如此之近,体积与地球非常相似(就连一天的时间长短都差不多),虽然存在生命的可能性不大,但却很想让人一探究竟。探测器本身不太可能取得什么重大发现,但它起到了先锋作用,能为将来载人登陆火星的任务提供宝贵数据。火星探测器的发射,是这项价值1.25 亿美元项目的顶点,是专家们数万个小时辛勤努力的成果。发射升空后,火星探测器按计划进入了临近火星的固定轨道,在那里执行数据搜集工作。
将卫星置于某个行星的固定轨道,是一项颇为棘手的工作。卫星越接近行星,重力作用就会越大,越有可能会被吸进去。如果卫星速度过慢,重力作用就会令其坠毁于行星表面;而如果卫星速度过快,重力作用就会变弱,则会导致卫星在行星周围逆方向滑行。只有在正确的速度和角度上,重力作用才能够刚好将卫星安置于固定轨道上。可以想见,确定恰当的速度,需要极为复杂而精密的计算工作。随着探测器接近火星,点燃反向推进器的任务就变得紧急起来(以便将速度降下来),而减速的时机和尺度又要能恰好让探测器落入火星轨道之中。信号从地球传到火星需要10 分钟,因此所有程序都要事先被安装好。地面控制人员能做的,只有等待和(延时)倾听。所幸,寂静的宇宙空间并不会出现什么意外。天体物理学的计算结果非常精准,是地球上的工程师们所望尘莫及的。
1999 年9 月23 日,火星探测器发射升空9 个半月后,终于到达了火星,开始执行进入程序。执行程序时,探测器位于火星背面,这种位置关系会致使地面和卫星失联几分钟。但随后,真正的麻烦出现了:时间一秒秒地过去,按计划探测器早就应该重新绕到火星前面,但地面人员却收不到卫星的任何信号。人们的希望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泯灭。最终,地面工作人员只得假定火星探测器已经坠毁。
如此重大的事故发生后,必然要进行详尽的调查。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什么NASA 将之定性为坠毁事故?如果事前做了哪些工作,就有可能避免事故的发生?应该将责任归咎于谁?故障,尤其是复杂系统的故障,通常存在许多方面的原因。而在这场事故中,罪魁祸首既有很高的报导价值,又非常显而易见。真正的元凶在于,反向推进器的“火力”太过强劲。但最值得深思的是,反向推进器点火的级别——NASA 计算出来的点火期望值与实际值的比率,是一个为人所熟知的奇特数字:4.45。这个数字是公制与英制换算时的系数。所以,令人难堪的错误很快就浮出了水面。
显示全部信息

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