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知名心理学家武志红 作序推荐PDF,TXT迅雷下载,磁力链接,网盘下载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知名心理学家武志红 作序推荐PDF,TXT迅雷下载,磁力链接,网盘下载

分类:生活 发布时间:2019-07-25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知名心理学家武志红作序推荐:本书的论述细致而深入,可以为很多父母提供借鉴。

 

·真诚解读央视纪录片《镜子》中反应的家庭教育问题:亲子冲突、情感困境、问题少年.....

 

·作者戈登·诺伊费尔德博士,有着40余年对孩子常见行为的研究经验,从父母与孩子的依恋关系入手,深入剖析不健康原生家庭是如何伤害孩子的,并提出原生依恋关系的6种建立方式。

 

·通过这本书,父母可以看见:

1.每个人都不是孤岛,需要被看见,被连接,尤其是孩子。只有被看见,沟通才成为可能。

2.父母和孩子一旦关系出了问题,孩子的行为得不到有效的回应,内心不被看见,就很容易出现对抗和拒绝父母的行为,比如逆反、挑衅、疏离等。

    3. 依恋关系是一切社交关系运转的基础,忽视这一定律,会让各类关系都陷入困境。

4.比起与父母关系亲密的孩子,与父母关系疏离的孩子更容易受到情感创伤。

5.欺凌实质上是依恋缺失的恶果。

6.青春期的性,经常表达的是一种未被满足的依恋需求。

7. 父母*的责任,是充当孩子和社会之间的缓冲器。

 
内容简介

 

很多父母常说:“我的孩子我还能不了解?”但事实是,几乎所有的父母都未曾真正感受孩子的内心,看见孩子深层的渴望。

儿童行为心理学家戈登·诺伊费尔德博士,通过40余年研究发现:父母看到的是孩子逆反、攻击、欺凌等行为问题,但却并未看见行为隐藏下的内心渴求、方向迷失。内心意愿被深藏、被漠视,得不到精准回应,孩子就会迷失,也会疏远与父母的关系,而这使得父母更无从看见孩子。

如此恶性循环,孩子内心不断积累的缺失感,*终变成影响成年后的原生家庭问题。

因此,作者提出父母需要真正去看见孩子,跟孩子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在积极回应和主动看见的环境中,孩子内心得到全然的满足,才能在成年时形成一个健全的自我,拥有获取幸福的能力。

作者简介

 

戈登·诺伊费尔德博士,加拿大著名儿童发展心理学家,拥有40余年儿童与青少年发展研究经验,国际儿童发展领域权威。他擅长把复杂问题简单化,透过现象看本质,致力于借助应用科学发展方式帮助更多孩子。

 

加博尔·马泰,畅销书作家,撰写的畅销书被翻译成25种语言。

主编简介

武志红,资深心理咨询师、畅销书作家。1992年考入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师从国内著名的心理治疗学家钱铭怡教授,2001年获得临床心理学专业硕士学位。2009年成立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
    曾主持《广州日报》的“健康·心理”专栏,致力于用心理学去理解中国式的个人、家庭与社会的种种经典现象。
    著有《为何家会伤人》《身体知道答案》等系列作品,总销量超百万册。
    微信@武志红(wzhxlx),微博@武志红。

目  录

目录推荐序 有回应,就有了光;无回应,即绝境       武志红
第一部分
在关系中,孩子才能被看见
第1章 关系:孩子和父母的心理脐带 002
行为问题的背后,几乎都是关系问题 004
角色缺位,导向错位 006
有利的关系一旦建立,不利的关系就不会再产生了 008
孩子不说,不代表不需要 010
第2章 依恋关系,一切社交关系的基础 013
依恋:关系中的地心引力 015
孩子需要在关系中找到方向 017
表面是背叛,内心是冲突 021
亲近和疏远:一个硬币的正反面 022
显示全部信息
前  言


推荐序

有回应,就有了光;无回应,即绝境
| 武志红 |
我发明过一个小练习,方法非常简单:安静,闭上眼睛,花5 分钟感受身体。足够放松后,想象一个婴儿在你身边,他会在哪个位置?他是什么样子?什么神情?看着他,他会和你构建一个什么样的关系?他,便是你内在的婴儿。
显示全部信息
媒体评论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是家庭教育中根本的东西,而在融洽的关系中不断地回应孩子,也有助于让关系更为融洽。这是一个细腻的过程,本书对此有细致而深入的论述,它可以给身为父母的人提供很多借鉴。
-----武志红

这本书超过了很多教养书的水准,应该向你认识的每位家长赠送一本。作者戈登·诺伊费尔德博士的思维非常强大,认为孩子的很多问题都是因为跟父母的依恋关系出现问题,这本书代表我们在理解孩子这方面又前进了一步。
------《全国中学校长协会》
显示全部信息
免费在线读

第1章 关系:孩子和父母的心理脐带

身为父母,应该看见:
·每个人都不是孤岛,需要被看见,被连接,尤其是孩子。只有被看见,沟通才成为可能。
·对孩子来说,一句“你们什么也不懂”有着另外一层含义:你们没有看到我在想什么,没有理解我内心的感受。
·父母和孩子一旦关系出了问题,孩子的行为得不到有效的回应,内心不被看见,就很容易出现对抗和拒绝父母的行为。
已经晚上8 点了,12 岁的杰里米还在捧着电脑专心和朋友聊天:八卦一下班上谁喜欢谁,谁是哥们儿,谁最讨厌,班上哪个女孩的身材最好。而此时,他的作业还是一片空白,爸爸反复提醒了他好几次,他却似乎没有听到。“别烦我!”他冲爸爸吼道。“如果你在做该做的事,我当然不会来烦你。”爸爸的声音因为生气而有些颤抖。接着,两个人吵了起来,声音越来越大,最后杰里米冲爸爸大喊:“你什么也不懂!”就“砰”地关上了门。
爸爸很生气,也很伤心。他生儿子的气,但更多的是生自己的气。“我又搞砸了,都不知道怎么和他沟通。”他和妻子对杰里米都很担心。杰里米小时候很听话,跟他们也很亲密,但现在他说不上两句就会很不耐烦,只愿意和朋友说话。这样的场景每周都要上演好几次,无论杰里米还是他的父母,似乎都没办法缓解这种局面。父母觉得很无助,他们从来不愿惩罚孩子,但现在,却总想举起鞭子。然而,每次惩罚过后,迎来的却是儿子更加激烈的对抗。
上述情况,也是大多数父母所面临的现状。父母发现,小时候跟自己很亲近的孩子,长大后跟自己越来越生疏,自己与孩子之间似乎突然出现一个“第三者”,夺走了孩子的关注,取代了原本亲密的亲子之情。孩子变得与父母无法沟通,也不愿沟通,父母的苦口婆心,还没有同龄人的一句话、一个眼神更有吸引力。在父母看来,这种突如其来的冷落和嫌弃,有种遭遇“外遇”的感觉,伤心失落又不知所措;而对孩子来说,一句“你什么也不懂”则有着另外一层含义:你们没有看到我在想什么,没有理解我内心的感受。
每个人都不是孤岛,需要被看见,被连接,尤其是孩子。
只有被看见,沟通才成为可能。
显示全部信息

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