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考研?我能不能考上?”这是学生问我最多的问题。曾经,我也问过自己同样的问题,但是后来我忽然间释然了,因为我知道时间会给我答案。所以,我不能也不会回答学生们“为什么”“能不能”的问题,因为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每一个人都持有不同的“因”,也必将收获不同的“果”。但是我很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故事,或许你会从中得到一点启示。
2008 年9 月,我升入大四,正为出国留学备考托福,那时的我对一年后在美国的学习和生活充满了向往。
像所有电视剧情节一样,人生的转折点总是不期而至。一个秋日的午后,我陪同报考南京大学的好朋友去了那所古老的校园,或许只是因为拍了一张午后斑驳光影下的南大照片,我的心里便泛起了涟漪:我也想来这里读书。
那时距离考研只有三个月的时间了,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抓大放小,不浪费一点时间,做到高效复习。
为了考研,我也曾经早上5 点起床打算奋发图强,结果却在自习室睡到8 点,后来索性回寝室睡到自然醒,然后从中午一直学到晚上12 点。不管周围同学的嬉笑与谈情说爱,我就这样雷打不动地坚持到了最后。
我也曾经为了追赶报考同学校的小伙伴的复习进度,一周内拼命看了三本书,到头来什么也没记住。于是我调整了复习策略,根据科目重要性重新分配看书时间,抛开“数量至上”的想法,转而注重看书的质量。
我也曾经无数次地因为记不住知识点而哭泣,甚至怀疑过自己的智商。
我也曾经在考前着了魔似的每天计算考试的分值,估算自己能够考多少分,任由自己每天的心情随着估算出来的分数起起伏伏。
考试的那两天我一刻也没有睡,硬是撑过了两天的考试。考完以后,我昏睡了一天一夜,就这样度过了紧张甚至情绪化的考研。
这些情景在我拿到通知书的时候,就像电影中的一幕一幕重现在眼前。也许你还会问我,这么做值得吗?我的回答是肯定的。
当我拿着通知书给爷爷看时,老人家笑着给了我一个红包。我很开心,因为我让家人因为我而感到自豪。
我在南京大学读研时,听过李开复、余光中的演讲,我很开心,因为这是南京大学才能提供的平台,而我选择了这里。
后来,当我通过威斯康辛大学法学院面试的时候,当我被告知可以获得奖学金去美国读书的时候,我很开心,因为我知道自己的付出有了回报。
当我从威斯康辛大学毕业获得我人生第二个法学硕士学位的时候,我是自豪和开心的,因为我知道,这一切都源自于我当初最正确的决定,那就是:考研!
而今,从业数年,培训过数万的学生,看着彷徨的你们,就像看到当年的自己。
我了解单词一遍遍看过之后仍旧记不住的痛苦,我明白政治理论一遍遍看过之后面对多选题仍旧做错的迷茫,我也知道一遍遍推导数学公式的烦躁心情,你们所经历的,我都懂得,因为我也曾经这样一路走来。
我要告诉你们的是:付出,总会有回报。在我所教的学生中,有考过7 次四级考试都没通过,最终考研英语却考了79 分而去北京大学读研的;有专升本后两次考研最终被武汉大学录取的;有从偏远山区跨学校、跨地区、跨专业成功考上中南大学的……这些成功的故事大多不同,但是,他们拿到通知书那一刻的喜悦一定是一模一样的。那是迷茫后的坚持,坚持后的收获,收获后的幸福。
所以,如果今天你还会问我,考研为了什么?能不能考上?值不值得?我只会把我的故事和他们的故事,那些看似苦不堪言的曾经,微笑着向你诉说。我相信,只要付出,总有一天会获得回报。与其还在纠结要不要考,能不能考上,是否值得,倒不如从今天开始,制定计划,坚定地告诉自己:Yes, I can!
大仲马告诉我们,“All human wisdom is summed up in two words:wait and hope.(人类一切的智慧都归结为两个词:等待和希望。)”李宗盛在《致匠心》里的一段独白,说得颇为动情:“人生很多事情急不得,你得等它自己熟。专注做点东西,至少,对得起光阴岁月。其他的,就留给时间去说吧。”
谨以此书送给我爱的和爱我的人,还有在青春路上奋斗的你、你和你!
潘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