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法度与人心: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的互动PDF,TXT迅雷下载,磁力链接,网盘下载

法度与人心: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的互动PDF,TXT迅雷下载,磁力链接,网盘下载

分类:文艺 发布时间:2021-01-25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 30年制度史研究的深厚积淀,对70年历史研究成果的“读书思考”
北京大学赵冬梅教授倾30年制度史研究的积淀,为读者通解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纠葛的作品,是一本吸收过去70年历史研究成果的“读书思考”,也是继新作《大宋之变:1063——1086》后的又一力作。
2.本书更关注人与制度的互动及人在制度中的命运
相较于其他制度史研究专家,作者更关注制度中的人——制度如何影响人的命运?人在制度中如何自处?人如何改造制度?制度发展的整体脉络是怎样的?
3. 以深切的同理心和共情力解读历史
历史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生发出真正的同情。作者长期关注制度中的人,所以她非常重视从“理解之同情”的角度解读帝制时期的制度与政治文化,以此带领读者看懂并理解历史上的有为与无奈。这样,读者才能深入体察与明白古人之所想、所为,激发出真正的同情心与同理心。
作者精挑细选大量典型案例,史观鲜明,见解独到,具有“熟悉的陌生感”——选取我们悉知的历史人物,但多是发生在他们身上鲜为人知的故事。通过短小精悍的案例,让读者对这些历史人物的认识更为饱满立体。如 “一札荐三相”——额头跑马肚里撑船的欧阳修(谦谦君子天下之心 廓然大度公私分明),如欧阳修给范仲淹的一封信——台谏官“面折廷争”之职责 士大夫坚守道义之气节,如中国古代救灾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富弼赈灾(有条不紊接济30万河北灾民)等。
本文以带有问题意识的探讨方式和多元化开放性的视角,为历史呈现留有更多可能性。文本充满探讨的可能性与话题的延展性,如:以“玄武门之变”“王安石变法”为例——对各执一词的历史事件做价值判断,虽改变不了过去,但会影响未来。再如:“抄近道”还是“绕远路”——从狄山博士的死,看如何权衡变通与坚守。此类问题的探讨,可帮助读者拓展知识面,调动思考力。
为什么说“历史并不一直向前”?当历史的车轮开到元朝,江山社稷变成皇室私产,君臣关系沦为主奴关系。金元以降,政治文明的发展水平和国家治理水平为何走了下坡路?导致其江河日下原因是什么?表现有哪些?
高清彩插:以近60幅高清宋画及每幅画300字左右的解读辅助读者理解。
帝制中国大事表:一张拉页看懂帝制时期大事发展的脉络
显示全部信息
内容简介
《法度与人心——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的互动》是北京大学宋史研究专家赵冬梅老师以30年史学研究为依托,为普通读者打造的一本通解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纠葛的通俗读物。
本书由制度史、文化史、史学著作精读三部分构成。作者一改制度叙事的严肃刻板印象,以轻松明快的方式来思考制度变迁,理解历代制度之得失,并分别从国家故事、群体故事、个体故事讲述制度在与不同层面的人的互动中产生的关系。与其他制度史写作者相比,作者更强调“从史学角度关注个体的生活与命运”走向:制度如何影响人的命运?人在制度中如何自处?人如何改造制度?如:个体在制度直接或间接作用下颠沛流离的境遇;官僚群体与更迭的制度“相爱相杀”,在制度变迁中的宦海沉浮;士庶群体在制度变革中的颠簸起落等。入仕、升迁、贬谪、宦游、服役等境遇是古人生命的常态,围绕这些具象化的常态,制度变迁的前因后果一目了然。关注人与制度的互动及人在制度中的命运,不仅带有人文关怀精神,同时,从人与制度的关系层面通讲制度发展的历史,这在已出版的通俗类制度史作品中独树一帜。
显示全部信息
作者简介

赵冬梅,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毕业,现为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宋史研究会理事。
英国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访问学者,美国斯坦福大学北大分校客座副教授,德国维尔茨堡大学汉学系客座教授。
曾于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讲述寇准、司马光等历史人物。出版有《千秋是非话寇准》《司马光与他的时代》《文武之间:北宋武选官研究》《大宋之变:1063—1086》等作品。
主修宋史,在官僚制度、官僚生态、社会生活等领域有着深入的研究。对晚唐至北宋军事、政治、社会生活,以及对制度中特定人群的生存状态、制度与人群的互动关系关注密切。

目  录
前言 1
历史中国的空间、时间与中国人 5
一、历史中国的空间 5
二、传统中国的时间 12
三、中国人——我们都是“混血儿” 17
上篇:典章经制下的理乱兴衰 25
引言:游戏与规则 25
一、皇帝的权力与矛盾 31
1.帝制的宿命 31
2.皇帝也有怕的? 36
3.最高权力如何交接 42
4.皇帝的“岗前实习” 47
5.从家天下到公天下 52
6.帝王的礼制与情感 57
显示全部信息
免费在线读
前言
学史三十年,同行学友之外,我有幸结识了很多喜欢历史的朋友。因为不掺杂诸如发表压力、职称追求一类的功利杂念,他们的兴趣更显真诚,立场更显超脱,或者说更为纯粹,更加接近以史学为志业者对于历史原初的冲动与热爱,因而是严肃的。业余爱好者真诚严肃的兴趣,应该获得职业研究者诚挚的回应。这便是本书的缘起。
传统的写史方式,是循沿时间线索以朝代为主体讲述兴亡故事,中间穿插重大事件、重要人物与关键制度。自先秦以降,秦开帝制,汉固一统;魏晋以降四百年“五胡乱华”,朝分南北、国裂西东,战乱纷扰,复统于隋;李唐雄张,赵宋文弱;元朝以蒙古而治“中国”,虽国土广大,然汉化浅而治力弱;朱元璋“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为明太祖,明朝政治,废宰相、下西洋、迁都北京、抵御蒙古、特务政治、宦官专权,张居正改革之志未遂,满洲之兵锋已起,李自成入京,崇祯帝吊死,吴三桂开门,多尔衮入关;清朝虽异族统治,汉化诚深,知以中国之法治中国,专制加剧,国家机器日益僵化,应变无能。而已经进入工业化时代的西方列强,又岂能容忍老大帝国之画地为牢、抱残守缺?洋枪洋炮硝烟散去,幸存之中国踉踉跄跄地走上了现代化之路。此后,国人之历史记忆被一断为二,前此之中国遂为“古代中国”“传统中国”“封建社会”“中国古代史”。既有之通史,虽内容之丰俭有不同,而结构之方式概出一辙。
重复无趣。回到初心:人们为什么喜欢历史?
细审其故,大致有二:其一,喜欢历史的人,是真正的聪明人——他们懂得反思的力量,时常会停下奔忙向前的脚步,回望走过的路;在明静澄澈的反思中,他们能够清晰地感知到,历史机遇与个体命运之间的交织互动。今天之所以为如是之今天,乃由无数之昨日渐变累积而来。无论人们是否愿意承认接纳,事实就是,历史塑造了现在,并将影响未来。
其二,喜欢历史的人,是看过了世界或者对外部世界有着强烈好奇与融入欲望的人。我们从外面的世界所获得的所有刺激,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群体的、个体的,自觉的、不自觉的,主动的、被动的,最终都会指向我们在这里最初所获得的浸润、教养、学习和体验,指向一个有着深厚过往的不一样的中国。了解世界越多,人们就越想回过头来看中国,越想深入了解中国的过去,因为,这是我们共同的过去,它流淌在我们的血脉中,生生不息。
我决定换一个思路,集中关注那些真正塑造了传统中国,并对当今中国影响至深的历史要素,以这些要素为线索,换一种方式讲故事。
我所关注的第一大要素是政治制度。与事件、人物相比,制度是历史发展中更具根本性的因素,因为它的作用是结构性的。制度是人类社会的组织规则,它规定人的活动范围,影响人的选择,注定其结局。
显示全部信息

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