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战原因萨拉热窝刺杀事件1914年7月,走上战争之路协约国战争计划奥匈帝国和德国的战争计划欧洲陷入战火德国入侵比利时边境要塞重炮国境之战空中侦察机蒙斯和莱卡托野战炮马恩河战役步枪和刺刀奔向海岸伊普雷斯第一次会战1914~1915年,人侵塞尔维亚俄军入侵东普鲁士骑兵坦能堡战役波兰和加西利亚境内的军事行动中国和太平洋地区的军事行动海上袭击舰德国的西非殖民地北海海战防潜栅科罗内尔和福克兰群岛战列巡洋舰1915年——堑壕战第二次伊普雷斯会战毒气战阿图瓦二次会战堑壕体系香巴尼和阿图瓦的会战早期的战斗机对俄冬季攻势迫击炮德国的戈尔里采一塔诺攻势热气球伊松佐沿岸的4次战役进攻达达尼尔海峡前无畏级战列舰加利波利登陆行动水上飞机和飞船1914~1916年的高加索战线1914~1916年的巴勒斯坦1914~1916年,美索不达米亚战役海战白热化加利波利战场上的大撤军德国潜艇后方齐柏林飞艇1914~1918年,战火中的平民重型轰炸机1916年——消耗之年凡尔登——德军出击索姆河首日机枪凡尔登——法军复苏堑壕战使用的武器索姆河上的消耗英制坦克俄国支援盟友罗马尼亚战役伪装意大利战场的僵持上飞机母舰和航空母舰萨洛尼卡的军事行动(1916~1917年)东非地区的战争(1914~1918年)日德兰海战无畏舰潜艇锋芒渐露驱逐舰地中海海战(1914~1916年)鱼雷艇协约国的潜艇1917年——欧洲决胜之年阿拉斯之战轻型轰炸机尼维尔攻势德国和法国的坦克莫西尼斯之战*战帕斯尚尔之战沿海、边塞及铁道线上的大炮康布雷之战王牌飞行员与战斗机战术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卡波雷托之战最后一次高加索之战(1917~1918年)比尔谢巴之战美索不达米亚战役(1917~1918年)打败潜艇(1917~1918年)反潜武器1918年——协约国的胜利“迈克尔行动”后来的战斗机防空炮德军最后的攻势“巴黎炮”对地攻击机给美军的装备美军的第一轮作战物资转移兹河一阿尔贡攻势通信突破兴登堡防线手枪:装甲车意大利战场的最后一轮会战解放巴尔干美厉多之战巡洋舰德国海军哗变战争的后果停火和平协议国际联盟战争与回忆
一次世界大战,是1914~1918年帝国主义国家两大集团——同盟国与协约国之间进行的首次世界规模的战争。战争先在德国、奥匈帝国及其敌对国英国、法国、俄国等之间展开。后来逐渐有38个国家、15亿人卷入战争。这场战争爆发的根源,首先是老牌殖民帝国英、法、俄和德、日、美等新兴帝国主义国家在争夺资源和殖民地上的矛盾。其次,资本主义国家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国内阶级矛盾的尖锐化也使各国统治不稳,于是纷纷扩军备战、寻找同盟,企图通过对外发动侵略战争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1914年6月28日的萨拉热窝事件引爆了欧洲的火药桶,随着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欧洲列强纷纷全面动员,倾其全国之力,投入这场前所未见的残酷血战。绵延千里的铁丝网和壕沟阵地,成为列强厮杀拼搏的角力场。数以百万计的军人在弹片四溅、血流成河的泥泞战场,试图打出一个世界新秩序。主要战役包括东普鲁士战役、马恩河战役、索姆河战役、凡尔登战役、日德兰海战、俄军1916年夏季进攻战役等。战祸蔓延至亚欧非三洲和大西洋、地中海、太平洋等海域。炮火硝烟中,旧帝国纷纷解体,欧洲的权力格局亦随之改变。1918年11月11日,德国投降,历时4年零3个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告终。一次世界大战是首次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军事冲突,人类在这次浩劫中蒙受的损失之大,令人瞠目结舌:军人、平民伤亡人数达到数千万,参战国物资总损失达4万亿美元。这次大战,使帝国主义各国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德国战败,割地赔款;奥匈帝国彻底瓦解;英法虽取得了胜利,但在战争中元气大伤,受到削弱;美国在战争中牟取暴利,一跃成为经济强国。战后帝国主义奴役掠夺战败国和宰割弱小国家的《凡尔赛和约》等分赃条约,虽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关系,但没有消除它们之间的根本矛盾,这场号称“将结束一切战争的战争”,造成的结果,竟是下一场更大规模的世界大战。这是一部战争史书,是对人类历*致命冲突的权威记录,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大小战役均有翔实的叙述,详细解读其前因后果,客观点评当时的政治经济格局,还原历史真相,拨开重重迷雾,为读者呈现不一样的战争全史。其中既有对不同军事策略之成败的分析,也会论及战争的关键转折点以及新技术所带来的影响力等。视角客观公正,故能与众不同;论述精警,足以让人击节。既适合普通读者对“一战”进行大致了解,也可供军事迷和专业人士学习参考。
开战原因1914年6月28日,波斯尼亚一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暗杀了奥匈帝国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那时,巴尔干地区的地方势力正斗得没完没了,所以大部分的欧洲人在刚刚知道这个消息时都没怎么在意,觉得这充其量也不过是又一个比以往更不同凡响的斗争新产物罢了。尽管这起暗杀并没有在其发生的当日就直接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但就在那个夏日的礼拜天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它就演变成了一根导火索,把欧洲的主要势力都吸引到了瓜分世界的战火之中。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各国之间在经济、政治和领土等方面积累了很多的矛盾,而各种秘密条约的签署将相关势力分化为对立的轴心国和协约国两大阵营,也使得矛盾进一步被激化。1914年7月,各国首脑决心要用战场上的胜败来理清混乱的局面,因此有意无意地都放弃了遏制冲突的努力,决策者的这种态度在其他诸多因素的作用下最终导致了武装冲突的爆发。但当时却几乎没有人意识到,这场战争后来将会演变成一次旷日持久、蔓延到世界各个角落的旷世浩劫。萨拉热窝刺杀事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巴尔干地区就早已因为国家间的对立和局部战争而四分五裂了,而1914年6月刺杀那个寂寂无名的奥匈帝国皇储的行动,不过是这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而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若干年里,欧洲列强就已经分化成了两大对立的政治集团,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每个国家都有理由相信其邻国可能会对自己产生威胁。当时,地处巴尔干的塞尔维亚与沙皇俄国关系十分密切,却又被奥匈帝国视为眼中钉,这使得沙皇俄国和奥匈帝国在巴尔干的冲突问题上很难达成一致,双方都因为这个隐患而充满了忧虑。由于担心法国会在局势发展到某个阶段时夺回他们在普法战争(1870~1871年)中割让给自己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德国曾试图维持与英国的友好邦交,但两国的交情在德皇威廉二世于1888年即位之后却变得糟糕起来——威廉二世开始建造大型的军舰,其举动无疑是在挑战英国一直以来所拥有的海上霸权地位,而英国对于德国的快速工业化和其对海外殖民地的搜寻也渐渐警觉起来。联盟竞赛1879年,德国与奥匈帝国结成同盟;三年之后,意大利也加人了,三国同盟形成。在这个同盟体系中,如果意大利遭受法国的袭击,德国和奥匈帝国将给予支援;而意大利则表示,自己将在俄国攻打奥匈帝国时保持中立。另一方面,法国与俄国于1894年结成联盟,英法两国则于1904年签署了《英法协约》。此外,由于俄国对德皇威廉二世在巴尔干问题上支持奥匈帝国的态度相当恼火,故决定结束与英国在中亚问题上的长期纷争,并进而与之结盟。1907年,英法俄之间的三国协约达成。在那个民族主义蔓延的年代,欧洲列强之间的相互猜忌很容易为军国主义所利用,这一点在德国表现得最为明显。基于“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的共同认知,在竞争中处于对立状态的各个国家纷纷摩拳擦掌,意图夺取战争先机。德国意识到即将面临的是两头作战的考验,所以自己必须抢在数量远胜于己的法俄大军开入战场之前率先发动进攻。在大战来临前的几年时间里,上至将军下至百姓,人人都觉得这场战争应该是无可避免的了;但*没人会想到,这一切竟是由1914年6月28日那一对寂寂无名的奥匈帝国皇储夫妇被刺身亡来拉开序幕的。塞尔维亚和波斯尼亚其时正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进行官方访问的斐迪南大公是奥匈帝国的皇位继承人。1906年,这个曾经被奥斯曼土耳其控制的地区就已经被纳入了奥匈帝国的版图,但这次吞并却并没有得到居住在波斯尼亚的塞族人和本土国民的承认。这次暗杀是由加尔利诺·普林西普领导的一小队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实施的。如果这支小队是独立作案的话,那么在他们被捕之后,事情就该落下帷幕了,但是很明显地,他们既然是在塞尔维亚境内策划这次行动的,那么塞国的秘密组织就肯定为他们提供了协助,也就是说,塞尔维亚在斐迪南大公遇害一事上扮演着共犯的角色。奥匈帝国立刻将此视为塞尔维亚与自己为敌的证据,甚至坚信这是塞尔维亚有计划地通过获得波斯尼亚来扩张其领土的表现。他们认为,扩张后的塞尔维亚将变得更加强大,而这势必进一步动摇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地区本就日渐衰退的影响力;同时,塞尔维亚还很有可能为了地缘政治的目的煽动奥匈帝国内部的斯拉夫人制造更大的动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