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哈佛中國史:精裝套裝版(全6冊)PDF,TXT迅雷下載,磁力鏈接,網盤下載

哈佛中國史:精裝套裝版(全6冊)PDF,TXT迅雷下載,磁力鏈接,網盤下載

分类:文艺 发布时间:2016-10-30
編輯推薦
【哈佛大學出版社典範之作,數十所世界一流高校中國史課程指定教材】
哈佛大學出版社先後於2009—2013年出版六卷本《哈佛中國史》叢書,麵向大中學生和普通讀者,汲取50年來世界中國史*研究成果,譜寫21世紀全新中國通史。
2009年出版以來,《紐約時報》《泰晤士報》《美國曆史評論》《亞洲研究》《倫敦時報》等近百家媒體爭相報導,好評如潮;哈佛大學教授包弼德、史樂民,劍橋大學教授麥大維,牛津大學教授戴彼得,華盛頓大學教授伊沛霞等世界知名漢學家一致推薦;越來越多的高校將其指定為中國曆史課程的教科書或參考書,如康奈爾大學、芝加哥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萊頓大學、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華盛頓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城市大學等,備受歐美大中學生和普通讀者的青睞。
【代表50年來世界中國史研究的全新成果,多卷本中國史的黃金標準】 
《哈佛中國史》是繼《劍橋中國史》之後反映50年來世界中國史全新研究成果、代表世界中國史研究較高水準的21世紀全新中國通史。與皇皇十餘卷、內容專深、多位作者合力撰寫一卷的《劍橋中國史》不同,《哈佛中國史》每個斷代均由一位學者一氣嗬成,文風通貫,渾然一體。
《哈佛中國史》以全球視野突破傳統中國史學敘事,真正做到了跨學科、跨領域講述中國曆史,全麵涉及天文學、地理學、考古學、人類學、社會學、氣候學、環境史、醫療史、民族史、中西交流史等多個學科的新角度、新方法和新成果,堪稱21世紀史學研究的新典範。    
《哈佛中國史》叢書共六卷,分秦漢、南北朝、唐、宋、元明和清六個時代分野,上迄秦朝統一,下至清朝終結,以一種新鮮、緊湊、好讀的方式涵蓋了公元前2世紀至20世紀初期中國古代王朝興起、發展和衰亡的曆史進程。通貫上下,分量適中,權威詳盡,獲讚“多卷本中國史的黃金標準”。
【4位國際*漢學家,傾10年之功】
《哈佛中國史》叢書由國際*漢學名家卜正民領銜羅威廉、陸威儀、迪特•庫恩,傾10年之功辛勤創作,集世界中國史研究之大成。卜正民擅長以新穎的視角、豐富的細節和極具感染力的敘事風格講述元明史;羅威廉為馳名國際的清史研究名家,所作“清卷”被譽為數十年來海外清史研究必讀的通俗佳作;陸威儀為斯坦福大學李國鼎中華文化講座教授,著名中國古代史專家,憑一己之力獨立完成秦漢、南北朝和唐朝三卷;迪特•庫恩專長於宋代物質文化史、科技史和藝術史,是德國重要的宋史研究專家,在世界漢學界享有盛名。
【權威、簡潔、清晰、獨特的全新中國通史,人人愛讀的大眾曆史讀物】
顯示全部信息
內容推薦
哈佛中國史(全六卷) 
[加]卜正民(TimothyBrook)主編

01:早期中華帝國:秦與漢 
[美]陸威儀(MarkEdward Lewis)著 王興亮 譯

02:分裂的帝國:南北朝
[美]陸威儀(MarkEdward Lewis)著 李磊譯 周媛 校
顯示全部信息
作者簡介
卜正民(Timothy Brook),1951年生,享譽世界漢學界的史學大家,師從孔飛力教授,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曆任多倫多大學、斯坦福大學等校教授,英國牛津大學邵氏漢學教授,美國亞洲學會前任會長。現為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聖約翰學院曆史係教授,兼聖約翰神學院院長。學術視野廣闊,主要從事亞洲曆史和文化的研究,研究領域涉及明代社會和文化史、“二戰”時期日本在中國的占領等。
主編六卷本《哈佛中國史》叢書,並撰寫其中第5卷《掙紮的帝國:元與明》,首次從氣候這一環境史的新視角解讀元明兩大帝國的興衰,呈現出第一個連貫的生態曆史。
已翻譯為中文的作品多達十幾種,在海峽兩岸擁有龐大的讀者群。其他主要代表作品有:《秩序的淪陷》《殺千刀》《縱樂的困惑》《明代的國家與社會》《維梅爾的帽子》等。其中,《縱樂的困惑》獲得2000年美國“列文森中國研究最佳著作獎”,《秩序的淪陷》獲得深圳讀書月2015年度“十大好書”。
顯示全部信息
目  錄
01 《早期中華帝國:秦與漢》
推薦序/葛兆光
中文版總序/卜正民
導言
第一章帝國版圖
第二章一個備戰中的國家
第三章矛盾重重的帝國
第四章帝國的城市
第五章農村社會
第六章外部世界
第七章宗族
第八章宗教
第九章文學
第十章法律
顯示全部信息
前  言
20世紀90年代初我到北京參加一次會議時,幸運地發現清史研究專家朱維錚教授也出席了同一會議。在朱老師這一代人中,他可謂極富才學,或許性情也最火爆。對我而言,他還是一位慷慨的良師益友,在我需要之時往往不吝提出明智的建議。我想通過回憶自己與朱老師在北京月壇公園的一次談話來為中國讀者介紹這一套書。當時我倆正散著步,我突然向他袒露心聲,說自己曾數度迷茫——90年代初的我正處於迷茫之中——既然我不是中國人,那當一名中國曆史學家到底有什麽意義。我雖然能夠像朱老師那樣閱讀第一手文獻,但還是極度渴求擁有他那般理解中文文獻的本能。到底怎樣我才能像理解自己的母文化那般,更真切地理解中國呢?
朱老師做了這樣一個比喻來回答我的問題:“你想象中國是一個僅有一扇窗戶的房間。我坐在房間裏麵,屋裏的一切都在我的目光之中,而你在房間外頭,隻能透過窗戶看見屋裏的景象。我可以告訴你屋內的每一個細節,但無法告訴你房間所處的位置。這一點隻有你才能告訴我。這就是為什麽中國曆史研究需要外國學者。”
顯示全部信息
媒體評論
我希望我們抱著生命經驗之複雜的想法,而不是退回到“曆史事件之所以發生就是因為它該發生”那一套統一的、早已建構出的曆史敘述中。我們應該從自己所寫時代的內部而非外部來呈現那些歲月,但同時,我們的寫作也需要囊括該時期內中國所征服的地區,這就要求我們不僅從內部來觀察,還要具備全局眼光,將影響該地區曆史進程的非漢人形象更加具體。讀者會在這一套書中見證朝代興衰,但也能更多地了解某個時代的經濟、社會、文化,以及人民的日常生活,而不是像在故事書中那樣隻看到皇帝和大將軍們的傳奇故事。




顯示全部信息
在線試讀部分章節
05《掙紮的帝國:元與明》
導 言

13世紀中期到17世紀中期,中國曾出現過兩個王朝。第一個是元朝,始建於1271年,不過她的締造者並非漢人,而是一個蒙古人—忽必烈,他的祖父就是曾經征服世界的成吉思汗;第二個是明朝,始建於1368年,明朝開國者朱元璋是一個睿智而鐵血的人,這個王朝在1644年被來自北方草原的滿人征服。這本書要講述的就是這兩個王朝的曆史。
對於大多數中國人而言,1368年是這400年曆史中的一個重要時刻。因為就在這一年,朱元璋率領的本土反元勢力,驅逐了備受漢人憎惡的蒙古人,重建起他們奉為“祖國”的中國。而中國之外的曆史學家也同樣重視1368年,不過,理由則是因為這一年標誌著帝國晚期的開端,以及中國走向現代世界的漫漫之路的起點。1368年在本書中則具有別樣的意味:我沒有把它當作中國曆史上的一個轉捩點,而是連接兩段曆史的紐帶。使明王朝崛起的叛亂確實中止了蒙古人長達一個世紀的統治,但也使蒙古人的遺產得以曆數百年而傳承不絕。元明兩代共同塑造了中國的專製政體;將中國社會解體,重新以家族為中心聚合起來;並且,為更好地積聚商業財富而重建了中國人的價值觀。
本書原本並不打算完整地呈現13—17世紀中國的轉型。我在動筆之初曾以為,蒙古人統治的一個世紀(1271—1368)是一個獨立的時間段,它截斷了中國曆史的奔流,而明代的建立又恢複了它故有的河道,延綿至今。外來的變成了本土的,蒙古人換成了漢人,我想兩者的差別大概猶如黑白兩個極端。把元明兩朝看作同一個時期的組成部分的想法,來自一個我完全未曾想到過的方向。在我閱讀有關這兩個朝代的四種基本史料(正史、實錄、地方誌、文集)期間,我開始注意到其中不斷提到的自然災害—饑荒、洪水、幹旱、颶風、蝗蟲、流行病,甚至龍襲。我一點一點收集並排列這些記載,發現這兩個朝代所在的時期恰好是研究世界其他地方的氣象史專家所說的小冰河期(the Little Ice Age)。
一個溫暖、濕潤的世界變得寒冷、幹燥將是怎樣一番景象呢?歐洲和中國的確隨著氣候的改變而發生了許多變化。國家和社會變得更為強大,也彼此分離。各個經濟體彼此連接,商貿活動日趨重要。人們不得不想出新的辦法,去解釋自己本身和周遭發生的變化,使種種新的生存格局合法化,也使自己能理直氣壯地采取新的行為方式來順乎世事的變遷。整個世界在朝全球化的方向發展,中國亦複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