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时间的乡愁:当代文学大家余光中告别人间的天鹅之歌PDF,TXT迅雷下载,磁力链接,网盘下载

时间的乡愁:当代文学大家余光中告别人间的天鹅之歌PDF,TXT迅雷下载,磁力链接,网盘下载

分类:文艺 发布时间:2021-04-02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余光中生前ZUI后一部作品初次出版

当代散文大师余光中遗作。余光中之女亲自授权,书写动情长序《无尽的思念》。收录余光中写在生命ZUI后时光里的深情之作:思念亲人,回忆友人,讲述创作心路,鉴赏文艺之美。

★体味大师文字之美,在余光中的文字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乡愁

感受大师丰富的精神世界:乡愁记忆、生活智慧、艺术欣赏、文学随笔、游记见闻,体味一代人的乡愁、记忆与青春。

★全新青春感装帧设计,附赠独家珍贵诗作手稿拉页

青春雅致设计装帧,质感护眼用纸,精美拉页展示4幅大师珍贵诗歌手稿。

 
内容简介

  《时间的乡愁》是当代文学大家余光中遗作。书中初次结集出版余光中生前未及出版的散文、诗歌、评论,并由余光中之女余幼珊深情代序,追忆一代大师ZUI后生命中的智慧时刻。

    书中包括余光中深情怀念亲人、友人的抒情散文、晚年仍致力于文学、艺术研究而作写的评论,散文、书评、诗论、乐评,涵盖余光中创作的四度空间:诗、散文、评论、翻译,内容丰富、广博、不拘一格。以诗性的语言写散文,以散文的文采写评论,情感深沉真挚,文风厚重深刻。是其晚年创作的集大成作。

作者简介

    余光中(1928—2017)当代知名作家、诗人、学者、翻译家,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

    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曾任教台湾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中山大学等多所高校,期间赴美国多所大学任客座教授。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的创作,自称是写作的“四度空间”,驰骋文坛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风格悠远、辽阔、深沉,著作颇丰。代表作有:散文集《时间的乡愁》《听听那冷雨》《逍遥游》等;评论集《分水岭上》《举杯向天笑》等;诗集《白玉苦瓜》《藕神》等。

余光中的散文壮阔铿锵,又细腻柔绵,在华语世界影响深远,被广泛收录于大陆及港台语文课本中。

目  录
1 代序 无尽的思念
第YI章 吟诵千年
2 我所见的东坡居士
7 诗史与史诗
10 论倒装之美
15 免缴遗产税的现金
17 吟诵千年始能传后
20 中国古典诗之虚实互通

第二章 四度空间
28 唯诗人足以译诗?
61 新儒林外史
77 译无全功
98 中西田园诗之比较
显示全部信息
媒体评论

  梁实秋:余光中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莫言:我也是余先生的粉丝。余光中对中国古典文学真是熟到了骨头里去,这是真正高明的继承。可以在他诗里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他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学习西方文化的基础上,熔铸成了他的诗歌散文,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文学个性。像把吃食消化成营养一样,同样了无痕迹。

  韩少功:余光中先生才兼诗文,情系两岸,学融中西,为人温良敦厚,是中国当代文学灿烂群星之一。巨星殒落,我心悲伤。今夜星光,地久天长。

  张晓风:他既是诗人,创作之余在学术上也有其成就;更了不起的地方,是中英文、古今中外文化修养都非常好;用字、炼字之精致别人很难企及,他是文字方面的全才。

在线试读
《梦见父亲》
1
近四五年来,我常常梦见父亲,却从未梦见母亲,不知她是否藏在潜意识更深处,轻易不会出现。但据通灵的傅瑜老师相告,在我掷筊卜卦时,母亲的灵魂也追随观音而来。果如此,则我的内疚当更深刻。因为五十八年前,她在台大医院临终前曾经嘱咐我:“好好照顾你父亲。”

2
父亲曾经做过安溪“县长”,也在永春县做过“教育局局长”。他认识母亲,是在“教育局局长”任内:当时父亲的普通话还说不清,更不懂从江苏派来的师范毕业生,也就是母亲,那一口江南腔的常州话。不过有情人终于超越了方言之阻,成了眷属。小时候父亲常不在家,不是宦游在外,就是忙于主持永春同乡会,不然就是为谷正纲的“大陆灾胞救济总会”出差,去海外接应各地的难民。父亲早年在国民党的“海外部”任职,后来转入“侨务委员会”,多年担任“常务委员”,清高而又低薪,每月只有五百新台币,而我台大毕业后在军中服役,担任“编译官”,月薪却有八百。
抗战初期,母亲带我出入于沦陷区,备历惊险,母子同命,片刻不离。所以母子之间的亲切远胜于父子之间,亦即弗洛伊德所谓的“恋母仇父情结”。“侨委会”的省籍结构,是广东人多于福建人,而势力是粤高于闽。小时候我当然听得懂闽南话,后来去中文大学,广州话自然也不陌生。

3
一九四九年,我随父母从厦门去了香港,做了一整年的难民。父亲身上只剩了五千港币,不久恐将山穷水尽。我们和另外两家难民,挤在铜锣湾道某处的四层楼上,我睡的竹床白天收起,晚上才在走道上放下。香港大学的学制异于内地,我也不愿考进去,做港英政府的准公务员。冥冥之中,我知道自己将来会做作家。有一次我偶然发现苏联发行的一份英文月刊,英译的却是中国新文学的评析,便将之译成中文,投给香港版的《大公报》,竟得了五十元港币的稿费。我即买了三罐555 牌的香烟送给父亲。
显示全部信息

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