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婆娑大地PDF,TXT迅雷下载,磁力链接,网盘下载

婆娑大地PDF,TXT迅雷下载,磁力链接,网盘下载

分类:文艺 发布时间:2021-04-03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刘醒龙30余年散文作品精选

★“纪实体散文”探源民族精神
从母亲河长江的海口到三江源,从各种水利考察站到三峡大坝等国家工程,从浔阳楼到杜甫的孤冢旧居,从文人八卦到千古文章,刘醒龙通过自己的所感所思,既有对民族精神的探源与回望,亦向我们展示了婆娑起舞的大地之美,更是刘醒龙对人生旅途的感悟与警醒的回望,及其对现代人陷入无根的精神家园的忧思,充满着一位文学赤子朝拜生命的虔诚和感动。

★“对话式沟通”激活古今历史
作为文学界里的思想者,小说家中的浪漫诗人,作者不仅对中华大地一往深情,而且对历史别有见解。整个风格延续了《诗经》的质朴纯美,自然哲理不输《瓦尔登湖》。阅读本书,您将在中华大地的俊美与灿烂历史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顿悟式感悟”启迪独立思想
无论是行走在山水之间回望历史,还是透过城市剖析现代社会的特点,或借助乡野反思现代人的迷失,都承载着刘醒龙,,一位精神朝圣者的真知灼见,足以让您醍醐灌顶。
这些炙热的散文和他的小说一样,让我们看到,他总是执着、谦逊地行走于自己的艺术世界中,总是能够避开流淌于生活表面的泡沫,看穿生活的真相,把人们的精神和灵魂真实地表现出来,以坚硬的抗争和如水的柔情给人以深深的感动。

★走进刘醒龙的婆娑世界,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用大地之美,微尘之光,点燃生命之火,平凡人生,亦做自己的英雄。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茅盾文学奖与鲁迅文学奖“双冠王”刘醒龙执笔30余年散文精品,包括游记、纪实体散文、个人经历与感怀等三个方面的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大地的热爱,对大好河山的欣赏,对故乡的坚守,对亲情的珍惜,对城市的反思,对文化与历史的独到见解,以及对这个不甚完美的世界*完美的爱,蕴含着绵厚、细腻的情感。这些炙热的散文和他的小说一样,让我们看到,他总是执著、谦逊地行走于他的艺术世界中,总是能够避开流淌于生活表面的泡沫,看穿生活的真相,把人们的精神和灵魂真实地表现出来,用坚硬的抗争和如水的柔情给人以深深的感动。

作者简介

刘醒龙

湖北团风县人,1956年生于古城黄州。著名作家,曾获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中国小说学会长篇小说大奖,中国当代文学学院奖长篇小说大奖,庄重文文学奖,在场主义散文奖,老舍散文奖等多项国内外大奖。
1984年开始发表作品,代表作有中篇小说《凤凰琴》《秋风醉了》《大树还小》《挑担茶叶上北京》等。出版有《寂寞歌唱》《痛失》《圣天门口》等长篇小说十一部,长篇散文《一滴水有多深》及散文集多部,中短篇小说集约二十种,曾有多篇作品被选为各地的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材料。

 

目  录
山 水 青山绿水是我爱
长江◎ 母亲河
长江◎ 天子上岸我登船
采石矶◎ 自公一去无狂客
乌江◎ 乌江不渡
醉翁亭◎ 醉翁亭遇王黄州
水文站◎ 水的人文
浔阳楼◎ 浔阳一杯无
青云塔◎ 仁可安国
洞庭湖◎ 又上岳阳楼
汨罗江◎ 汨罗无雨
汨罗江◎ 走读第四才子书
观音矶◎ 怀念一九九八
三峡◎ 真理三峡
显示全部信息
媒体评论

有些文字,需要彻底把青春这颗毒瘤浪费掉之后才能读懂,谦逊的修养,泥土的味道。我试图在刘醒龙那里重新认识这片土地。

,,消除(诗人、音乐人)


用他一贯的现实主义目光,审视20世纪前70年的中国大历史,审视小人物的历史命运,写出他心目中的历史真实。这是一位有责任感的作家的志向。

,,茅盾文学奖评委

 
《天行者》是献给中国大地上默默苦行的乡村英雄的悲壮之歌。一群民办教师在寂寞群山中的坚守与盼望,具有感人肺腑的力量。

,,茅盾文学奖颁奖词


读刘醒龙的散文让我们豁然明白,原来散文并不都是舒适之闲笔。刘醒龙用太多确凿的命运灵悟,轻言细语却又振聋发聩地点出史实的吊诡,时世的虚伪,文明的耻辱。

,,《人民日报》

 


 

在线试读
三峡 ◎ 一滴水有多苦
一滴水在一只干瘪的下巴上晶莹地闪烁着。
一位老人感觉到了它的分量,伸出虬痕斑驳的手,仿佛从砂砾中寻到一粒玛瑙,轻轻捋下水滴,小心翼翼地捧起来,送到自己的唇边。
关于水,这是我记得最为细致的细节。记得她的地方,是在新滩,那是三峡中最险要之所在。下船后跨过晃荡不已的跳板,再穿越所谓码头上的十几块巨石,才有一道人工开凿的石阶通往位于半山腰的小镇。老人就坐在石阶上。因为枯水,又因为老人的手过于苍老,那石阶,愈发显得太高。坐在石阶的三分之二高处的老人,拿着一只不知用过多少次的旧矿泉水瓶,半瓶净水映照出一江浊浪,她却丝毫没有诗中所形容的饮马长江的样子,目光浑浊涌动的全是干枯燥渴。
去过多少次三峡,我已经记不太清了。主要是不愿意一一细想,总觉得只需记住那份天底下独一无二的大江大水就够了。譬如我们每天睁开眼睛都要面对的许多日常世俗,有多少是能长久地留在心里而永世不忘哩!是否记得去过三峡的次数真的不重要。那些一辈子活在三峡里,从没有离开过的人,难道可以说他们只到一次三峡吗?所以,一个人除了永生与某个地域相生相守外,在不得不有来有去的时候,重要的是对这一类与灵魂有约的事物刻骨铭心。
或是逆水行舟,或是顺流而下,这是一般人去三峡惯用的方式。最初的时候,我也是这样尝试的,后来,之所以弃舟楫而登陆,行走在陡峭的大江两岸,在于我见到了这位将自身挂在陡峭江岸上的老人,以及这样一滴挂在宛如用江中礁石刻成的下巴上的净水。老人双肩上的背篓里装满了故事,有她自己的,也有别人的,还有与任何人都不相干,只属于眼际里唯一的峡江和数不清的高山大岭中的苦乐情殇。
浩荡的大江,浩荡的大水,浩荡的大船,一个人用尽游历的目光也只能看到三峡的雄奇瑰丽,也只有懂得了背篓,才能懂得乡间的苦砺亦即这山水般荡气回肠。在那些三峡大坝截流前所剩寥寥无几的年份里,这样的背篓给当地女人平添了更多的忧伤。每每与她们相遇,看得见那一双双的眼神,其中复杂,宛如高山上绝不放过天上落下来的每一滴雨水的无底天坑。曾经在心里闪过这样的描写,背篓之于三峡中的女人,是秀目,是玉乳,是美臀,出门时双肩不负背篓的女人是不完整的。还进一步认为总也不离女人肩上的背篓,是人在这样的山水之间得以养育与繁衍的子宫。无论如何看,在表面,在一江两岸亘古不变的背篓仿佛是山里女人肌体的一部分。就像那位坐在石阶上的老人,人坐在第一级,背篓垫在第二级,同时靠着第三级。不管外来者如何看,她自己分明是在享受着一份人生的惬意。
显示全部信息
标签: 婆娑 大地

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