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从晚清到民国PDF,TXT迅雷下载,磁力链接,网盘下载

从晚清到民国PDF,TXT迅雷下载,磁力链接,网盘下载

分类:文艺 发布时间:2021-04-04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中国现代史丰富的宝库,海内外史学界公认的“民国史长城”——台湾《传记文学》杂志珍藏内容大陆完整呈现!

◇唐德刚经典系列作品《从晚清到民国》《从甲午到抗战》《书缘与人缘》《史学与红学》同步重磅上市!

◇《从晚清到民国》(即《晚清七十年》)当年引得赞誉无数!尘封二十年后推出50万册纪念版,无数史学爱好者的福音!

◇唐德刚“历史三峡论”集大成之作,了解中国近代史绕不过去的经典!

  ◇晚清七十年,折射出中国社会转型之困境,我们为何如此之曲折?中国能否如唐德刚所言,在本世纪中期完成社会文化大转型?

◇作为胡适关门弟子,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教授,唐德刚在口述历史、中国近现代史等领域著作等身,在史料获取、写作环境方面,完全迥异于大陆的历史学家。

◇作者对太平天国、甲午战争、百日维新、义和团运动等历史事件均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从整个中国史提炼出的社会转型论、比较史观、民族史观等观点更是高屋建瓴,将本书的史才、史学、史识都提高到了很完备的高度。

    ◇不同于其他一本正经、说教气息浓重的历史书,本书的文字活泼、优美,带有作者的洒脱个性,阅读体验厚重而不失轻松。

 
内容简介

曲折动荡的长江三峡,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中国自然史上的潮信地带。鸦片战争,揭开了十九世纪开始的中国两千年一遇的“社会文化大转型”现象的序幕。在史学大家唐德刚的慧眼中,“人文史观”一如“自然史观”,1840 年的一场战争不仅掀起了中国社会政治形态的大变革,也使历史长河须历经百年的诡谲动荡,方能通过三峡进入壮阔的太平洋。唐德刚交融三峡史观与人文探索于本书,成就了一部客观而深入的中国近代史。

作者简介

唐德刚(1920—2009),安徽合肥人。国立中央大学(重庆)历史系学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纽约)硕士、博士。曾先后任职于省立安徽学院、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市立大学,长期从事历史研究与教学工作。著有《从甲午到抗战》《袁氏当国》《段祺瑞政权》《李宗仁回忆录》《胡适口述自传》《胡适杂忆》《史学与红学》《书缘与人缘》《五十年代的尘埃》《战争与爱情》等,作品包括历史、政论、文艺小说多种,以及诗歌、杂文数百篇。

目  录
自序
第一章 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综论
 论帝国主义与晚清外患
第二章 太平天国
 一、论晚清周期性内乱与洪杨悲剧
 二、太平开国故事再检讨
 三、预言书中的洪、杨
 四、“四不像”的洪杨割据
 五、两次“长征”,两番“寸磔”
第三章 甲午战争与戊戌变法
 一、甲午战争百年祭
 二、慈禧太后和她的颐和园
 三、为黄海血战平反
 四、一百年后回看戊戌变法
显示全部信息
前  言
这部拙著的底稿,原是作者用英文写的《中国近代史》的一个“导论篇”,而这本至今未全部杀青的《中国近代史》,又曾与一家美国出版商订有出版合约。而这部英文原稿的底稿,则又是作者在海外教授中国近现代史和当代史的英文讲义的累积。由于中国近现代史是千变万化的,而近现代新史料之出现,更是日新月异的,因此作者用在课室中的“讲义”,每学年,甚至每学期都有增删。这种不断的增删和改正,自然也就影响了那部未完成的近代史的原稿,使它永远无法发展成一部足让作者自己感觉到满意的定稿,从而同意让其出版。岁月催人,一转眼数十年过去了,加以近十余年来,海峡两岸都在“改革开放”,新史料和新史书之出现,简直有如白浪滔天,使人目不暇接,治丝益棼,因而作者这部老史稿,也就益发无“改革开放”之时了。
显示全部信息
在线试读
在甲午战前,我们的大清帝国也有一支相当可观的海军呢!它拥有装甲14英寸,配备有12英寸巨炮的7000吨主力舰两艘和各式巡洋舰、鱼雷艇数十艘。每次操演起来,摆出“船阵”,也是樯橹如云,旌旗蔽空,气势非凡呢!
这支舰队甲午战前亦曾由清政府派往朝鲜、日本、南洋新加坡一带巡弋示威。堂堂之阵、阵阵之旗,连欧美海军大国的观察家亦均拭目而视呢!据当时世界军事年鉴的统计,大清帝国这支海上武装,居世界海军的第八位。排名仅次于英、美、俄、德、法、西、义七大列强。此时日本亦雇有大批欧美专才,订购船舰,锐意发展海军。然在甲午前夕,日本海军全部吨位炮位及海战潜力,实远落我后,在世界排名仅为第16位。按资料分析,清日对阵,日海军断非我之敌手也。
[附注]其实所谓世界列强海军排位问题,只是当年海军年鉴等一类书刊编辑,根据各国吨位与武器装备,所做的比较之词,并无绝对标准。甲午战前,我海军实力通常被估计约在第六与第八位之间。日海军则在第11与第16位之间。
谁知海战于7月25日爆发后,不出数周,我舰艇竟一败涂地,全军尽墨。堂堂主力舰,最后为敌方所掳,竟被拖回三岛,充当海边码头上的商用“趸船”,亦辱华之甚矣。回忆1948年夏,笔者赴美留学,路过日本时,随团参观日本之战史馆。曾见有大幅油画,渲染其黄海一役,歼灭我方舰队之战绩,睹之触目惊心。返船之后,同学百余人相约联名上书南京国民政府,请责令日本拆除此画!——那时我们是战胜国嘛!——今日思之,心有余酸也。
以上所述只是海军。至于陆军之一败涂地,更不忍多说。斯时清朝的陆军,尤其是湘淮两军,刚刚打完惨烈无比的对内战争:剿平“粤逆”,消灭“捻匪”,镇压西北“回乱”……在国内真是威无复加,不可一世。在甲午前夕,大清境内的百万貔貅,都是久战之师,气势夺人。
这时日本陆军新建,可用之兵不过十余万人——明治维新时,天皇原无一兵一卒。谁知牙山一声炮响,我军竟瓦解土崩,不可收拾,而敌军则追奔逐北,斩将搴旗。不数月不但占尽边塞,势且逼近京师。清方朝野震动,不得已而腼腆求和。真丢人至极!
在下愧为人师。授课时每至牙山败北,东海丧师……时,在作业里、在试卷上总要问问学生:中日之战,其胜败之结局若此,原因何在呢?!这一标准问题,在课堂上问了数十年,迄无明确答案。惭愧的是,不只学生不知,做老师的自己,翻烂中西史籍,讲义十易其稿,至今仍在云雾中也。愚者千虑,不能说一无所得。只是敝帚自珍,终嫌谫陋,不敢张扬耳。
显示全部信息
标签: 晚清 民国

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