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浮生六記PDF,TXT迅雷下載,磁力鏈接,網盤下載

浮生六記PDF,TXT迅雷下載,磁力鏈接,網盤下載

分类:文艺 发布时间:2016-10-31
編輯推薦

本版《浮生六記》選開明書店民國本為底本,考以《雁來紅叢報》本、霜楓社民國本、林語堂英譯本重新點校。

知乎、豆瓣逾百萬粉絲,“一個”APP超人氣作者張佳瑋以白話文精心譯述,並作長文譯記為讀者導讀。

本次出版獨家收錄“沈複三十年遊曆圖” 、“沈複的一生”(年表),並附“光緒三年初版序”“潘麐生題記”“光緒三年初版跋”,便於讀者朋友更好讀懂中國摯美經典,從中獲益。

《浮生六記》篇幅不過四萬字,卻無法用“有趣”、“精致”、“傷感”將其簡單概括。俞平伯一生鍾愛《浮生六記》,讚其“儼如一塊純美的水晶,隻見明瑩,不見襯露明瑩的顏色;隻見精微,不見製作精微的痕跡。”林語堂則視之為知己:“讀沈複的書每使我感到這安樂的奧妙,遠超乎塵俗之壓迫與人身之痛苦。”

著名主持人汪涵曾多次在節目中提起這本書,並向觀眾推薦:“我們要學會用美的眼光,去發現周遭的一切。” 
內容推薦
《浮生六記》是清代文人沈複寫作的自傳散文。因其以真言述真情,從不刻意造作,得以渾然天成,獨樹一幟,達“樂而不淫,哀而不傷”之境界,深為後世文人所推崇,流傳至今,已成經典。
本次出版選開明書店民國本為底本,考以《雁來紅叢報》本、霜楓社民國本、林語堂英譯本重新點校;並請張佳瑋精心譯述,作長文譯記為讀者導讀;獨家收錄“沈複的一生”(年表)“沈複三十年遊曆圖”,附“光緒三年初版序”“潘麐生題記”“光緒三年初版跋”,便於讀者朋友更好讀懂中國摯美經典,從中獲益。
顯示全部信息
作者簡介

沈複 

字三白,號梅逸。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生於姑蘇城南滄浪亭畔士族文人之家,十八歲娶舅女陳芸為妻。婚後夫妻倆舉案齊眉、相愛甚篤,然命途多舛,常常事與願違;幸而二人不落世俗,善苦中作樂,耳鬢廝磨二十三年,至芸積病身故,仍情深如舊。後,沈複離家漫遊,著《浮生六記》六卷,記錄過往生活中點滴趣味及漫遊經曆,因其以真言述真情,從不刻意造作,深為後世文人所推崇,流傳至今,已成經典。

 

張佳瑋 

1983年生於江蘇無錫。以一手古今皆通的文筆獨樹一幟。因其性情不拘、摒棄俗流,備受讀者推崇。現在法國巴黎研習藝術鑒賞。

目  錄
譯記(代序) / 張佳瑋
【譯文】
閨房記樂
閑情記趣
坎坷記愁
浪遊記快
【沈複三十年遊曆圖】
【原文】
光緒三年初版序
潘麐生題記
閨房記樂
閑情記趣
坎坷記愁
浪遊記快
顯示全部信息
前  言
譯記(代序) 節選
秋天乍接到要求,請將《浮生六記》譯作現代文時,我挺費了番躊躇:翻譯文言文,尤其是妙文,從來吃力不討好。中國明清之後好文言文,妙處多不在辭藻鋪排,而在文氣流動、詞采精煉,假設文章如酒,經了翻譯,便成米飯,少了醇釅的韻致。

最後答應下來,幾個緣由。一自然是出版方給了極大的自由度;二是《浮生六記》畢竟散文敘寫家常事,不是微言大義、錯一個字就要殺頭的經典;三是作者沈複沈三白,蘇州人,所寫情狀,大多在江南,而我是無錫人,沈複所寫的江南吳地風情樣貌,大多見識過了。如果他出身雁門代北,專門寫平沙漠漠,我大概也無從措手了。
翻譯這文章之前犯過一陣難,因為逐字逐句地翻譯過來,雖然淺近明白,但過於機械,文采風流,不免全失;擅自用現代語全然改寫,又不太像話。林語堂先生曾經有過全本翻成英語之舉。想一想,倘若直接翻成另一種語言,雖說更難些,倒真可以死心塌地,不用考慮漢語原味的問題了。
顯示全部信息
媒體評論

《浮生六記》儼如一塊純美的水晶,隻見明瑩,不見襯露明瑩的顏色;隻見精微,不見製作精微的痕跡。然而我自信這種說法不至於是溢美。想讀這書的,必有能辨別的罷。

——俞平伯

 

我相信淳樸恬適自甘的生活——如芸所說“布衣菜飯,可樂終身”的生活,是宇宙間最美麗的東西。在我翻閱重讀這本小冊之時,每每不期然而然想到這安樂的問題——讀了沈複的書每使我感到這安樂的奧妙,遠超乎塵俗之壓迫與人身之痛苦。

——林語堂

在線試讀部分章節
我生在乾隆二十八年,即癸未年冬天的十一月二十二日。時值太平盛世,生在衣冠仕宦的體麵人家,又住在蘇州滄浪亭畔,蒼天厚待於我,真是無以複加。蘇東坡詩雲“事如春夢了無痕”,逝去的時光,若不以筆墨記下來,便了無蹤影,未免辜負蒼天的厚愛。
想想“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關雎》,乃是《詩經》三百篇之首。把夫婦情事列在首卷,餘下依次列就——我也按此例辦理吧。
慚愧的是,我年少時沒好好念書,學問不大高明,不過記下些實情實事而已。若讀者諸君必得考訂挑剔我的文法句子,那就好比對著髒鏡子,挑剔它不夠亮了。

我少年時,與金沙的於氏訂過娃娃親,八歲上她去世了。我後來娶的妻子陳氏,名芸,字淑珍,是我舅家親戚心餘先生的女兒。她自小聰穎明慧,學說話時,聽講一遍《琵琶行》,便能背誦。四歲時,她喪了父親,親眷便隻剩母親金氏、弟弟克昌了——一時家徒四壁,無所憑依。芸年紀稍長後,女紅習得嫻熟,便為人做一些針線活。那時節,家裏的三口,都靠她十指操勞過活;甚至她還擔負弟弟克昌求學識字的費用,讓他學業完整,不致有缺。

一天,芸在書簏上翻到一冊《琵琶行》,因為能背誦,便一個字一個字對照認著,這才開始識了字。她做刺繡的閑暇時光,漸漸也通曉了吟詠詩詞,寫過“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這般句子。我十三歲時,隨母親回家探親,見了她所作的詩,雖然感歎她才思雋秀,私下裏卻怕她福澤不深。然而心意投注,不能釋懷,便告訴母親道:
“若為兒擇妻子,則非淑姐不娶。”
母親也愛芸性子柔和,於是脫下金約指作為訂禮,和芸的母親商定親事,締了婚約:那是乾隆四十年七月十六日的事。

那年冬天,因為芸的堂姐嫁人,我又隨母親去她家觀禮。芸與我同歲,長我十個月,自幼姐弟相稱,所以我仍然稱呼她淑姐。當時隻見到滿室鮮衣華服,唯獨芸通體素淡,隻鞋子是新的。看那鞋子,繡製精巧,問過,知道是她自己做的,才領會到她蕙質蘭心,不隻在筆墨上。她削肩膀長脖頸,瘦不露骨,眉彎目秀,顧盼之間,神采飛揚,唯有兩齒微微露出,算是相貌上麵,略微美中不足之處。情態纏綿,讓人神消。
顯示全部信息
标签: 浮生六记

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