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重新认识课堂PDF,TXT迅雷下载,磁力链接,网盘下载

重新认识课堂PDF,TXT迅雷下载,磁力链接,网盘下载

分类:教材 发布时间:2021-04-05
内容简介

  本书精选了特级教师贲友林的50余篇文章,集中展现了作者学校改革的核心——课堂的深刻反思和切实感悟作者从教学基本问题出发,结合真实的教育故事、案例,对导入、提问、板书、总结、留疑等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学生的课堂学习,教师观课评课等,均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剖析,并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作者关于“课堂”的所有实践和思考都指向一个核心——人,探讨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者,如何让学生的学习在课堂里真正发生。

作者简介

  贲友林,特级教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第三届“全人教育奖”提名奖获得者,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组成员,现任教于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曾获全国小学数学优化课堂教学第五届观摩课评比一等奖。著有《此岸与彼岸》《此岸与彼岸2》《现场与背后》《贲友林与学为中心数学课堂》《寻变:贲友林的“学为中心”数学课》等。

目  录
成尚荣序  和学生一起在课堂中一路走来
试教,能否叫停
“前测”是把双刃剑
如此导入为哪般
“课堂总结”要总结
不该忘却的板书
技术,莫让教师更忙碌
从教具到学具
老师,你看其他学科的教科书吗
教师的“谎言”
“出错了!”
“视而不见”与“不依不饶”
“到位”与“越位”
说说鼓掌这件事
显示全部信息
前  言
和学生一起在课堂中一路走来

友林告诉我,近几年,他每年都要出一本书,而每本书后记的题目都是“一路走来”。题目挺有意思的,挺有“嚼头”的。
一路走来,意味着路只有起点而没有终点,永远向前,永不停步。这是一种理念,而且这种理念已成了友林的信念,这种信念已化为永远向前的行动。当然,这也是一种意志、毅力,一种奋斗精神。读后记,读整本书,似乎看到了一个身影,那么坚定,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这样的品质,让友林走到了一个新境界。
一路走来,意味着走向成功。成功只能自己定义。一路走来的人,一路向前的人,才可能收获成功。一如尼采所言,我们新的荣耀不在所来之处,而在将要前往的地方。友林友情提醒我们,以往的成功只能说明过去,而将要前往的地方才会有新的成功在等待我们。友林是用自己的脚步、自己的刻苦去定义成功的。他的脚下有尺度,有价值力量的支撑。
显示全部信息
媒体评论
友林的课堂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者,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的一切都围绕学生的学习展开。他们学校有两句话:人人都是学习者,个个都是小老师。友林将这两句话在课堂里演绎得如此真切、如此生动、如此深刻。
成尚荣 国家督学,原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

合格教师*鲜明的职业特征,在于善于学习,始终有问题意识。像贲友林那样一直浸润在课堂中的教师很多,但能像他那样有精神寄托,始终在探索和反思的,也许并不多。教师只有独立思考,才会有充沛的职业生命力。读贲友林老师这本书,我能深刻地认识到,课堂是孕育思想和智慧的大地。
吴非 特级教师,杂文家
显示全部信息
在线试读
一路走来

“如果一位教师不上课,还是教师吗?如果一位教师不好好上课,上不好课,那算是怎样的教师呢?其实,这都是常识性的问题。或许我们没有常常去认识,也就变得‘不识’,即忘记了常识。” 2018 年上半年,当我得知被评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时,我在教学手记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我以为,教师的生命、价值与意义,都在课堂中。课堂的质量,影响甚至决定教师教育生活的质量。
教师,每天在课堂中行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的课堂是否“重复着昨天的故事”?一路走来,我们又是如何认识课堂的呢?为何面对课堂常识,我们常常不识?是什么蒙蔽了我们的双眼?为什么我们在课堂中实践但失却了自己的思考?每天走进课堂的时候,我们内心怀有怎样的情感与期待?十几年前读过陶志琼等翻译的《透视课堂》一书,其序言中的一段话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课堂,一个平常、普通而又神秘莫测的地方;课堂,一个充满了众多生灵喜怒哀乐的地方;课堂,一些人一心向往而另一些人又唯恐避之不及的地方;课堂,一个既严肃又活泼的地方;课堂,一个既可远观欣赏又可近观理解,但就是‘不可亵玩’的地方!”
无论是他人的课堂,还是自己的课堂,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有“不满”以及“不安”,总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做一些改变。白岩松的“东西联大”校训是“与其抱怨,不如改变;想要改变,必须行动”。而我以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没有思考的行动,是茫然、盲目,甚至是危险的。改变,应落实到行动中;行动,应与思考相伴。改变课堂,我们首先要发现课堂中的问题,思考、辨析这些问题。
我在观摩他人课堂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虽然我们知道,看别人,要尽可能发现优点,但我以为,如果发现了缺点,也不必回避。真正的好朋友,是可以直言对方不足的。当然,从他人的不足中,我们容易发现自身存在的相似的问题。正如观摩他人课堂时,如何记录,为何记录,如何评价,这些都成为我重新认识课堂的话题。正如书中所写:“听课,是为了在观察中研究、发现问题,改进自己和他人的实践。研究听课记录,是为了更好地促进自己认识课堂、理解教学。我们所记录的课堂,并非蓝本,而是镜子。人是社会化的存在,人的成长离不开他人。做听课记录,能让我们的课堂与他人的课堂积极互动起来,让我们的想法、做法与他人的想法、做法‘互联’起来。”
我在反省自身实践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上课,我们是否痛苦过?是否得意过?总有一些让自己扼腕或刻骨铭心的教学片段时不时地在脑海中浮现。有时,我能感觉到自己的痛苦,因为我在毫不留情地解剖自己在课堂中的所做所思。让自己感觉到痛,需要自省,更需要自觉。后来,我发现,这是一种伴随生命拔节生长的痛,它让我更清醒地认识自己,发现自身的不足,发现自己成长的空间。
显示全部信息

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