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樗下随笔PDF,TXT迅雷下载,磁力链接,网盘下载

樗下随笔PDF,TXT迅雷下载,磁力链接,网盘下载

分类:文艺 发布时间:2021-04-06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著名书评人、作家止庵首部随笔集。

讲幽默——“我们常说一个人有意思,就是指的有幽默感,会开玩笑——分寸总是恰到好处,绝不过分;同时他也懂得别人在开玩笑,而且能马上悟得其中微妙之意。幽默感其实是存在于彼此之间的一种氛围。”

谈心境——“世间的一切荣华富贵,归根到底还是抵不上一个好心境的。”

说人生——“所谓人生,就是尽可能在生命结束那一刻减少一些遗憾:对自己的遗憾,对别人的遗憾,还有别人对你的遗憾。”

记旅愁——“只要人在旅途,旅愁就无可消除;无可消除,我们也不能因此就不再东奔西走,隔绝故人。”

 

笔调沉稳从容,写尽人生的悲苦与得失。

见解细腻独到,表达读书人的睿智哲思。

 
内容简介

“我们究竟需要多坚强,才能像守住城堡似的为自己守住一个好的心境。”

《樗下随笔》是止庵的第1本随笔集,那会他还在公司上班,前后花了五年才完成这本书。如今三十年过去,回过头看书中一些篇章,诸如“谈心境”“谈癖好”之类,此后他再也没写过。他说,年轻时候说年轻的话,只要别太肆意,就没什么不应该。

本书共三卷,收录作者早期的文化随笔和阅读札记,涉及人情、诗文、经史,以及这些书人书事背后的故事和他自己的经历、感悟,等等。书名取“樗下随笔”, 是《庄子•逍遥游》提过的一棵大而无用的树。止庵家房后曾有一株樗树,他在樗树下读书作文多年,用作书名,可见情有独钟。后来他离开那座住了数年的平房,搬到高楼林立的楼房中,但那株樗树已深深扎在书里,不曾离开。

作者简介
止庵
作家,学者。周作人、张爱玲研究者。一九五九年生于北京。出版有《惜别》《游日记》《周作人传》《樗下读庄》《老子演义》《插花地册子》《神拳考》等二十余部著作,并编订《周作人译文全集》《周作人自编集》《张爱玲全集》等。《庄子?德充符》中有云“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惟止能止众止”,止庵之名便源于此。“‘止’是时时告诫自己要清醒,不嚣张,悠着点;‘庵’是我想象中读书的所在之处——荒凉里那么一个小草棚子而已。”
目  录
卷一
子在川上
戏剧人生
假如
来世与现世
熊掌与菜根
人类的群星□□时
七步诗
悲剧谈片
好事多磨
精卫填海
关于孔子
谈癖好
谈心境
显示全部信息
前  言

《樗下随笔》上次面世,有读者抱怨不认识书名的第1个字。这并不是故意要给别人添麻烦,盖因书中的文章都是在我家原来北京城里的住处写的,那个院子的角儿上确实有这么一棵学名叫做“樗”的树。樗就是臭椿。我家这棵生得很晚,当然不是有意栽种,它不知怎么从地里冒了出来,长得挺快,没几年已高过房顶。这种树不成材,就连虫子都不生;有人还曾特意叮嘱切勿在树下练气功,好在我们原本也不练气功。然而大概就在我写完这批文章后不久,有年夏天雨水特别大,竟然把它浇死了。入冬一阵大风,早已干枯的整个树冠都被刮到邻院去了。再过几年那里拆迁,一切均已无影无踪。
话说至此,真用得上“木犹如此,人何以堪”那句老话,而接下来或许当云,人都这样,就更别提文字了。所以时隔二十几年《樗下随笔》得以重新出版,未必意味着可以对这本书今后的命运过度乐观。树与人皆有寿限,书籍亦然,对此作为作者所能做的,无非是写之前想清楚,写完了改仔细,尽心竭力而后已。然则往往事倍功半,而且如若方向不对,下的功夫越大反而越易于速朽。
显示全部信息
在线试读
《樗下随笔》上次面世,有读者抱怨不认识书名的第1个字。这并不是故意要给别人添麻烦,盖因书中的文章都是在我家原来北京城里的住处写的,那个院子的角儿上确实有这么一棵学名叫做“樗”的树。樗就是臭椿。我家这棵生得很晚,当然不是有意栽种,它不知怎么从地里冒了出来,长得挺快,没几年已高过房顶。这种树不成材,就连虫子都不生;有人还曾特意叮嘱切勿在树下练气功,好在我们原本也不练气功。然而大概就在我写完这批文章后不久,有年夏天雨水特别大,竟然把它浇死了。入冬一阵大风,早已干枯的整个树冠都被刮到邻院去了。再过几年那里拆迁,一切均已无影无踪。
话说至此,真用得上“木犹如此,人何以堪”那句老话,而接下来或许当云,人都这样,就更别提文字了。所以时隔二十几年《樗下随笔》得以重新出版,未必意味着可以对这本书今后的命运过度乐观。树与人皆有寿限,书籍亦然,对此作为作者所能做的,无非是写之前想清楚,写完了改仔细,尽心竭力而后已。然则往往事倍功半,而且如若方向不对,下的功夫越大反而越易于速朽。
《樗下随笔》是我的第1本随笔集,那会儿我在公司上班,工作很忙,只能偶尔在周末写上一篇,所以前后花了五年时间才完成。起手写时已经年过三十,回过头去看其中有些题目,诸如“谈心境”、“谈癖好”之类,以后我再也没有写过,可以说少年心事多少有所遗留,尽管没有什么夸饰渲染。现在我想,年轻时候说年轻的话,年长时候说年长的话,都没有什么不应该,只要前者别太肆意,后者别太固执就是了,唯一可怕的是“秋行夏令”——这常被误会为“老当益壮”,好像很了不起,譬如有人就曾自诩“不失少年凌厉之气”,对此我不免看不顺眼,偶尔也忍不住写篇小文章给扎上一针,泄一点气,虽然此举足以显露我自己其实同样没有活到火候。《论语•季氏》云:“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我应该已经到了孔子讲的后一段,却连前面一段还没有做好,说来只能深自惭愧。
我写《樗下随笔》之前,曾经写过十几年诗和小说,后来收手不干了,改写这种叫做随笔的东西,觉得路数应该有所不同,想了个说法叫“诗文有别”。后来读废名的《关于派别》,讲得更为精当,不能赞一词,这里再来抄录一遍:“近人有以‘隔’与‘不隔’定诗之佳与不佳,此言论诗大约很有道理,若在散文恐不如此,散文之极致大约便是‘隔’,这是一个自然的结果,学不到的,到此已不是一般文章的意义,人又乌从而有心去学乎?”所以我看那种时不时来点抒情、添点文采的文章,问题就在于“不隔”,仿佛是想写的诗没有写完,随处泄露,在我看来那样还不如继续去写诗好了。这是我从起头写文章就已抱定的想法,自这本书迄于今,从未改变。当然人各有志,文无一律,上面的话只能用来约束自己,以及与二三同好互勉罢了。多年来承蒙相识与不相识的朋友们鼓励帮助,形容的话就是多有培植之恩,无如还得抱歉地说自家实在只是樗材而已。
显示全部信息
书摘插画
插图
显示全部信息
标签: 随笔

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