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教师花传书:专家型教师的成长PDF,TXT迅雷下载,磁力链接,网盘下载

教师花传书:专家型教师的成长PDF,TXT迅雷下载,磁力链接,网盘下载

分类:教材 发布时间:2021-04-06
编辑推荐

“花是心,种是技。”教师既是“专家”,又是“匠人”,只有“技”与“心”的结合方能绽放妙花。这本书讲述的就是洗练教学,形成“妙花”之“心”及其必备的“技”的方法。

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 (William James)曾说:“教师的教学实践不是‘科学’,而是‘艺术’。”这或许是佐藤学将追求教师教学技法及其学习方法的视线转向古典艺术之书《风姿花传》(《花传书》)的原因。

作者曾言,生活在转型期的教师们必须认识到,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受难”的时代,教师必然遭遇种种困境与磨难,受到外界喧嚣的煽动与干扰,教师的专家形象备受打击,甚至从接受教育现实的角度,不少教师都会生出在心理或技法上难以胜任教师职能之感。对于这些教师来说,或许出版一本《教师武艺帖》或《教师指南》会更受欢迎吧。

但他所作的却是返回学校变革的现场,倾听教师与儿童的课堂故事,串联真实的课堂事件与卓越教师的经验片段,反刍本土文化的精华和教师研修的传统,将之凝练为养成教师的沃土。同时,他提出了塑造教师的专业形象:“专家”与“匠人”的三种规范、三种对话、三种素养,并将其以隐喻的方式加以展现:“花是心,种是技”——要呈现出洗练的课堂教学,展现课堂“妙花”之美,必须摈除杂念,日复一日地锤炼基于体验的身体技法。以技的自我修养为“种”方能绽放包含自身教育思想与哲学的“花”。

这一过程是艰辛而静谧的,在此期间,基于同僚性的反思与交流能够*限度上给予教师心理与技法上的支持,使教师的学习共同体一起迸发发出沉静、柔和而有力的声音。

 
内容简介
《教师花传书:专家型教师的成长》得名于日本古典艺术理论著作《风姿花传》(通称《花传书》)。能乐大师世阿弥关于从艺之心的修养与技艺的习得的阐述给了佐藤学教授以启迪。借鉴这本传世之作,他将教师的专业成长比喻为从“种”到“花”的动态过程。书中以“匠人气质”(craftsmanship)为关键词探讨了专业化的教师形象,以鲜明的案例展示了日本的教师们开展课堂教学、构建同僚性、参与课堂变革的专业场景,剖析了教师作为“学的专家”的学习与自我修养,还特别关注了转型期“受难”的教师的生涯,呼吁教师回到课堂原点,不断反思和砥砺,从而实现知性、创造性的实践转向。第一部分 作者以“花”与“种”比喻“心”(思想、哲学)与“技”(基于身体体验的动作与技法),指出“技”的学习与“心”的修养的重要性,描绘了专家型教师应有的形象,并以众多课例详细描绘了兼具“专家性”与“匠人性”的教师的不同侧面。第二部分 作者为我们介绍了带给他深刻影响的卓越教师,使专家型教师的形象更加生动具体。第三部分 作者从教师生涯的高度,关怀转型期“受难”的教师遭遇的种种困境,揭露问题的根由,并提出了教师自我修养的规范。
作者简介

《教师花传书:专家型教师的成长》得名于日本古典艺术理论著作《风姿花传》(通称《花传书》)。能乐大师世阿弥关于从艺之心的修养与技艺的习得的阐述给了佐藤学教授以启迪。借鉴这本传世之作,他将教师的专业成长比喻为从“种”到“花”的动态过程。

书中以“匠人气质”(craftsmanship)为关键词探讨了专业化的教师形象,以鲜明的案例展示了日本的教师们开展课堂教学、构建同僚性、参与课堂变革的专业场景,剖析了教师作为“学的专家”的学习与自我修养,还特别关注了转型期“受难”的教师的生涯,呼吁教师回到课堂原点,不断反思和砥砺,从而实现知性、创造性的实践转向。

第一部分 作者以“花”与“种”比喻“心”(思想、哲学)与“技”(基于身体体验的动作与技法),指出“技”的学习与“心”的修养的重要性,描绘了专家型教师应有的形象,并以众多课例详细描绘了兼具“专家性”与“匠人性”的教师的不同侧面。

第二部分 作者为我们介绍了带给他深刻影响的卓越教师,使专家型教师的形象更加生动具体。

第三部分 作者从教师生涯的高度,关怀转型期“受难”的教师遭遇的种种困境,揭露问题的根由,并提出了教师自我修养的规范。

目  录
推荐序守望教师的专业成长_001
中文版序_007
序_009

第一部分 专家型教师的成长
教师的学习与成长:《花传书》的启示_003
创造性的教师技法:教学“妙花”的绽放(1)_009
创造性的教师技法:教学“妙花”的绽放(2)_016
教师的居方(position)_022
倾听儿童的声音:教学实践的基点_027
作为匠人的教师:craftsmanship_033
技艺的传承与学习:作为“匠人”的成长_038
专家型教师的养成:教职的专业性_044
专家型教师的学习:教师作为学的专家_050
显示全部信息
在线试读
推荐序 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师是承担着教育的公共使命的专门职业,教师的工作决定着儿童的未来与社会的未来。因此,“在任何一个国家,教师教育改革都是国家政策的中心”(佐藤学《培育作为专家的教师》岩波书店2015年第4页)。历史上作为“专家”被认定的最先是牧师,而后是大学教师,然后是医生、律师,再然后是中小学教师。不妨回顾一下19—20世纪教师教育的历史,就可以了解教师教育的基本认识是如何展开的,教师应当如何作为一个“专家”来培养。
19世纪末,教师的教学技能是通过经验获得,而不是借助特设的制度养成的。新任教师在学习相关学科的知识之后,作为资深教师的“徒弟”展开教学实践活动,从中学到诸多的实践知识。从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随着教育学与心理学研究的进步,能够理解各种各样的知识,成为衡量作为“专家”的职业集团的最重要的标准之一,这就产生了教师“专业化”的诉求。20世纪后半叶,“教育民主化”的世界性潮流引发了新的教育变革,要求培养更多的人成为教师,赋予他们作为“专家”的基础知识。这样,为教师开设“学习心理学”之类的同教师职业直接相关的知识讲座成为普遍的趋势。然而事实表明,这些知识基础并无多大用处,还得为教师提供更多的知识基础,这种知识基础应当表现为教师在课堂上运用的教学技能。——这种见解同以教师资格为基础的教师教育的导入联系在一起。一时间教师的具体行为与学生的学习成果之间关系的分析,谓之“过程—产出模型”的研究,成为促进教师教育研究的一种方法。基于这些研究,众多可训练的教学技能被归纳成一份清单,这份清单就成了教师教育的计划。这就导致了这样一种传统的教师培养模式:大学提供理论与方法论,中小学提供实践这些知识的场所,知识的运用被委之于教师个人的努力。在这种模式中,大学提供的知识终究不过是一种命题性的知识,诸多教师教育计划是同实践毫不相干的理论,是借助彼此分割的讲座来实施的。教师教育课程往往是传递碎片化知识而已。进一步可以说,知识是被灌输的,去问题化的。这是一种“技术合理性模式”——“专家活动的本质被严格界定为科学理论与技术的运用,被归结为工具性质问题的解决的方式”(D.Schon《专家的智慧:反思性实践家在行动中思考》,佐藤学、秋田喜代美译,东京ゆみる出版股份公司,2001年版第25页)。
显示全部信息

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