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大夏书系·怎样让学生爱上阅读:培养积极的终身阅读者PDF,TXT迅雷下载,磁力链接,网盘下载

大夏书系·怎样让学生爱上阅读:培养积极的终身阅读者PDF,TXT迅雷下载,磁力链接,网盘下载

分类:教材 发布时间:2021-04-06
编辑推荐

阅读很重要,这个道理显而易见,但是要让每个人都喜欢阅读却不是简单的事。如何改变当前看似红火实则堪忧的阅读现状?如何在新时代与网络“抢夺”读者?如何培养积极的终身阅读者?本书提出一个极具建设性的观点:将阅读教学转变为阅读教育。阅读的定位是教育,是引发学生喜欢阅读的自主性力量。
《怎样让学生爱上阅读:培养积极的终身阅读者》的另一个亮点是作者的国际阅读教育视野。近年来作者持续关注和跟踪研究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阅读教育,将国外推广阅读的经验介绍给我们,以资借鉴和学习。并且,书中的每篇文章都是一个视角或方法,在阐释理念、要义和观点后,提供了相应的实践和做法,理念与实践有机整合。
《怎样让学生爱上阅读:培养积极的终身阅读者》的主要对象是语文和英语等语言教学的教师、阅读研究者们。无论是中文语境还是英语语境,这些教学架构和原则都比较适用。其他学科教师也可以从中得到启发和借鉴,书中提供了教师阅读以及学科中的语言教学的方法。此书还适用于家长和儿童阅读指导者,可以用于指导家庭阅读和社会阅读的推广。

推荐文章:
《阅读的转型:从教学到教育》P3
《为了让孩子们爱上阅读,澳大利亚发起了“州长阅读挑战”》P84

 
内容简介

阅读是教育的核心,也是社会和教育关注的热点。《怎样让学生爱上阅读:培养积极的终身阅读者》介绍了阅读的作用、定位、价值,帮助读者消除阅读的认识误区和盲区,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同时也详细介绍了国外常见的几种阅读策略,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极思考,建构意义,此外还呈现了阅读教学的种种活动和方法,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让学生喜欢上阅读,成为终身的阅读者。

作者简介

郑 钢 上海市三林东校党支部书记,华东师范大学开放学院助学导师,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浦东新区教育国际交流中心兼职研究员。曾多次赴英美等国培训和交流,在《外国中小学教育》《中小学外语教学》等核心刊物发表多篇文章,出版专著《美国如何培养核心素养》,参与多本书籍的编写,在《中国教育报》《上海教育》等开设专栏或发表系列文章,任新媒体“外滩教育”特约作者。目前专注于中外教育比较、阅读、学生生涯发展等领域的研究。

目  录
序 _ 1

第一部分 阅读理念和价值

阅读的转型:从教学到教育 _ 3
今天的很多社会问题,可以用阅读来解决 _ 12
如何让孩子顺利度过阅读转折期 _ 17

阅读这件事,就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_ 23
阅读不仅要“具身式”,还要“离身式” _ 30
书香校园建设,是天天,而不是一天 _ 36

阅读能力的评价,不仅仅是一张试卷 _ 43
好文章是需要一读再读的 _ 49
显示全部信息
前  言
之所以将此书取名为《怎样让学生爱上阅读:培养积极的终身阅读者》,是因为我认为,阅读着实太重要了,这不仅是提高一个国家国民素质最经济的途径,也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优雅生存的方式,让人成为更好的自己的方式。一个热爱阅读的人的标志是:主动地、发自内心地喜欢阅读,将读书作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通过阅读积极改造自己。正如古人所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无论是家庭阅读还是学校阅读,目的都是让孩子成为一名喜欢阅读、会阅读的真正的阅读者。
记得有一次我与一位未曾谋面的朋友在微信上交流,他问起我的习惯和爱好。我脱口而出:“看书和码字。”他立马回复:“你这么优秀。”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有想到自己“优秀”,也从来没有将“优秀”与“读书”联系起来。他的回答着实让我改变了对阅读的看法,尽管我喜欢阅读的习惯已经走过无数个春夏秋冬,但是潜意识里认为这个爱好跟“优秀”无关,只有那些“上得了厅堂”的特长和爱好,如拉小提琴、弹钢琴、跳芭蕾舞等,才与“优秀”相关。那时,我才深刻地意识到“优秀”可以如此简单和容易,让一个人优秀,一个民族优秀,最好的方法也是阅读。
显示全部信息
在线试读
阅读的转型:从教学到教育
说起阅读,很多专家学者不满意的一点就是:在中国,阅读还远远未能成为全民风尚。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调查显示: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书籍阅读量为4.66本,与世界阅读大国的数量相差甚远。在儿童阅读方面,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阅读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美国儿童的阅读量是中国儿童的六倍,差距之大令人咋舌。由此看来,我们对阅读的重视程度与其收效并不匹配,阅读如何变革,是当今人们无可逃避、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阅读应该是教育,而不是教学
提起阅读,很多人的脑海里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教学,是语文或英语课堂里的阅读。学生打开课本,浏览文章,然后围绕人物、时间、地点等基本要素梳理文本,之后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主旨。这样的阅读教学是围绕考试展开的,一招一式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考试技巧,目的是让学生在考试中得到高分,对于文本的理解更多的是为了迎合出题者的“预设”。此类教学对于批判性、创造性等高级思维的培养较少关注,学生的审美体验也只是浅尝辄止。
当孩子从这样的课堂中走出来后会不会主动地找一本书去阅读?当孩子困惑、迷茫时,会不会到书中寻找解惑的“钥匙”或心灵的“避难所”?他们会不会感觉“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对于上述问题,我们很难给出肯定的答案。事实上,绝大多数孩子还远远没有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远没有将阅读视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或是安身立命的依靠。
这种现象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应归咎于当前教育的功利和浮躁。当前教育的诸多行为仅局限于应付考试,非考试要求范围的不做,非升学要求范围的不重视,赤裸裸地将工具理性和实用主义凌驾于人文和人性之上,将知识的记忆和背诵简单等同于教学的所有行为,忽略对于方法、过程以及学生的情意发展的关注。在应试观念的裹挟下,阅读无法“独善其身”,只能随波逐流。
有个同事讲过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她指定学生去阅读某一本名著,可是学生居然带来了好几种“考点版本”让其帮忙选择。翻开书一看,里面居然穿插了很多阅读题和答题思路点拨。在这种“考点版本”名著的指引下,原本指向“心灵滋养,精神成长”的阅读被拉低到了“索然无味,强迫无奈”的应试准备的层次。更令人担忧的是,这样的“笑话”不是个例,在当今社会,诸如此类功利化的阅读比比皆是。
对阅读的定位影响着阅读的成效。在传统观念中,阅读是课堂里的教学行为,是语文、英语老师的责任。在这种定位的作用下,阅读沦为了应付考试的工具,而脱离了阅读本身的意义。
显示全部信息

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