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家有小苗初長成PDF,TXT迅雷下載,磁力鏈接,網盤下載

家有小苗初長成PDF,TXT迅雷下載,磁力鏈接,網盤下載

分类:生活 发布时间:2016-11-01
編輯推薦
 
內容推薦

 

中國父母,尤其是新生兒父母的必讀書之一

   

    《家有小苗初長成》用一位爸爸采擷的女兒成長過程中的時光碎片,帶領我們用“移情”的方法深入到孩子的內心世界,了解孩子們行為背後的心理密碼。用散落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個個故事,繪出了讓孩子快樂成長的美麗畫卷。

    這是一本兼具文科生的才情和理科生的科學性的書。書中從社會學、心理學甚至管理學的角度對孩子們的世界進行了全方位的解析,但你讀來卻不會有其他家教書那種一板一眼的感覺。美味的雞湯(親子間的美好時光)和大量的幹貨(子女教養的小絕招)和諧共存,鋪陳出一場美好的親子盛宴。    

    這是一本會讓你心有戚戚焉的書,你會發現,書中的“小苗”簡直就是自己孩子的翻版。在閱讀的過程中,你會頻頻感歎一位爸爸竟然能用如此“正能量”的方式對孩子進行正麵管教——很多連極富經驗的媽媽都感到頭疼的問題竟然被這位爸爸一一輕鬆化解。無論是孩子哭鬧著要東西,還是死活不肯洗澡,都仿佛變成了親子間的一場遊戲。

    當你跟隨《家有小苗初長成》一步步深入孩子的內心世界,你便逐漸觸摸到了教養的本質。笑容、合作將代替哭鬧與爭吵,束手無策變成了辦法多多。你若懂得,便是晴天。很多時候,不是孩子不懂事,而是我們不懂得。



中國版的“正麵管教”,一本不但媽媽要看,爸爸更要看的親子教養寶典

一個總是用“好的”代替“不行”的爸爸,告訴你如何從容麵對孩子成長中的各種問題

 

★ 孩子為什麽不愛上幼兒園?

★ 孩子哭鬧著要東西怎麽辦?

★ 孩子就是不肯洗澡怎麽辦?

★ 如何走入孩子的內心世界?

★ 怎樣與孩子進行良好溝通?

★ 如何讓孩子擁有誠信、自控力等良好的品質和習慣?

    ……

 

現在購買,隨書贈送“家有小苗”描紅係列之《漢字描紅本》和《漢字筆畫描紅本》

作者簡介

蒼鬆,一位出版人:2000年於北京大學社會學係畢業之後,就一頭紮進了出版行業。曾參與出版發行《如何說孩子才會聽 怎麽聽孩子才肯說》《沉思錄》等多部暢銷書。翻譯、編著了《給孩子最美的教育——麥加菲美德讀本》係列、《中華美德讀本》係列等圖書。

    一名資深驢友:對大自然、對戶外的喜愛,讓他背起帳篷穿行於北京周邊的綠色山野之中。不知不覺中,竟越走越遠,完成過狼塔C線、鼇太穿越、夜穿庫布其沙漠等多條國內高強度的穿越路線。

    一個爸爸:比媽媽更會帶孩子,無論女兒還是兒子,都與他更為親近。而他也將6年的育兒心得,凝成了這部《家有小苗初長成》。

目  錄
前  言

  每一位用心的父母都能成為育兒專家

 

    畢業十多年後的一個晚上,偶然的機緣又回到校園,閑來無事,我在“三角地”瀏覽海報,了解母校近期的動態。身邊,陸續有晚修後的學子經過,偶爾有車鈴聲打破校園的靜謐。忽然,耳畔傳來天籟之聲——是校合唱團的學生排練歸來,興猶未盡,縱聲清唱。美妙的男女和聲氤氳在橘黃色的路燈下,散發出淡淡的丁香味道。心門的鎖隨著歌聲被輕輕撥動,釋放出生命中最美好時光的回憶。

    百日莫空過,青春不再來。生命中的美好時光總是匆匆而逝,但人生的旅途中到處都是風景。當你結婚生子,孩子揮舞著小手搖搖晃晃地向你跑來的時候,你的心弦會再一次被輕輕撥動,體味到幸福的另一種味道。不過,這種味道裏不光會有甜蜜,也會摻雜絲絲苦澀。

    還記得新生命降臨到這個世界上的那一刻嗎?我們欣喜地迎接他的到來。那時的我們,滿懷著無數的憧憬,腦海中浮現的全是廣告中的溫馨畫麵。可隨著孩子一點點長大,我們仿佛看到天使的翅膀一點點褪落,一把鋒利的小鋼叉慢慢浮現在眼前。曾經的我們會雄心萬丈地認為:靠著自己的人生經驗和人脈,一定會為孩子設計出一條康莊大道;憑著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肯定可以讓小家夥乖乖聽話,從幸福走向幸福。可現實是如此骨感:這個再沒有一個人會比你更了解的小家夥,仿佛會有無窮的辦法讓你火冒三丈或哭笑不得;而你自認為的“貼心照料”有時反而會成為引發“戰爭”的導火索。

    我也曾經以為為小生命設計一條成長之路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但很快我就知道,小生命並不是想象中的那麽簡單柔弱。尤其是在一個晴朗的夏日裏,當我們四個大人威逼利誘、軟硬兼施,花了快一個小時的時間,都沒能讓小家夥穿上我們為她選定的那雙綴滿漂亮裝飾的小涼鞋——1歲多的她堅定地選擇了一雙花色暗淡的紅色小雨靴。看著她穿著雨靴快樂地跑來跑去的身影,我不禁問自己:我們的選擇真的是孩子自己的需要嗎?

    帶著問題出發,要比盲目的樂觀自信好得多。很快,我就發現在教養孩子時,我們的很多言行都存在值得商榷的地方。

    小孩子和成人在體力和智力上有著明顯的差異,正是這種差異,讓我們習慣性地為孩子決定一切——因為我們更聰明、更強壯、擁有對資源的絕對掌控權。所以,很多時候,我們會用自己的感受替代了孩子的感受,孩子成為了我們的附庸,而不是具有獨立靈魂的個體。薩巴瑞在《父母的覺醒》中就告誡父母們:“我們不是在培養一個‘迷你版’的自己,而是在塑造一個具有獨立特征的靈魂。”

    忽視孩子感受的後果是:我們通常是從“我”的立場來考慮問題,而不是從孩子的角度。當孩子哭鬧的時候,父母的第一感受往往是“自我”的挫敗感——自己沒有管好孩子,而不是考慮是什麽讓孩子哭鬧,以及如何安撫孩子的情緒;當孩子玩沙子或者玩水正玩得不亦樂乎的時候,我們的反應是“別玩了,衣服都髒(濕)了。”——除了擔憂孩子的衛生問題之外,也會有覺得給孩子換洗衣服是件麻煩事的考量。可如果問父母們這樣一個問題:給孩子多換洗幾十次衣服,讓孩子的心智能夠得到更好地發展,你願意嗎?相信沒有一個父母會回答不願意。


……

 

    泰戈爾說:“一切教育都是從我們對兒童天性的理解開始的。”我們必須將焦點放在孩子的身上,探索孩子語言和行為背後潛藏的心理因素。朝夕相處並不代表了解,相反,這可能會讓我們和孩子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日常生活會消磨我們對於孩子成長變化的敏銳性。而書本中得來的教養知識,必須經過自己的思考和消化。盡信書則不如無書,何況每一個孩子的性別、性格、成長環境都大不相同,需要根據情勢的不同來因勢利導。我們隻能根據孩子的自身特點來量身打造教養方案,而不能將書中的方法原樣照搬到自己孩子的身上。 

     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順勢而為”最重要。簡而言之就是要“順應天性,因勢利導,適時而變”。

       順應天性——順應孩子的天性、充分了解孩子的行為及心理;

       因勢利導——接納孩子的感受、以鼓勵和合作的態度來代替責罵和對抗;

       適時而變——捕捉孩子的興趣和敏感期、充分發揮孩子自身的天賦。

    順應天性的前提是了解孩子的天性。在孩子的“口唇期”以衛生為由奪走孩子要塞到口中的物品,勢必會引起孩子的哭鬧。父母們更應該做的,是為孩子提供安全、衛生的物品,滿足這一時期孩子用嘴去探索世界的需要。

    因勢利導的重點在於疏導。孩子的情緒問題就如同洪水一般,“堵”不如“導”。麵對哭泣的孩子,你再大聲嗬斥:“不許哭!”都不如將他輕輕擁入懷中更能平複孩子的情緒。因勢利導需要父母發揮創造力,靈活機動地根據環境和情勢來疏解引導孩子的情緒。

    適時而變則是要求父母們在孩子不同的成長發育階段,及時更新改變自己的教育方法來適應孩子的成長需要。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如果你翻開《家有小苗初長成》,就會發現有多少我們習以為常的行為,實際上對孩子造成了不經意的妨害。而孩子那些或可愛或惱人的言行背後,潛藏了多少我們不曾細想的意義。

    《家有小苗初長成》最初的發端隻是我想給苗苗采擷一些值得記憶的時光碎片,但在將記憶付諸文字的時候,我卻發現這個過程可以引發我更好思考如何去陪伴孩子成長。這讓我想起猶太人的一句名言:如果你不懂蓋房子,那麽就想辦法去教別人怎麽蓋房子。——你在教別人的過程之中,會努力地去學習相關知識,自己也就自然而然地掌握了相應的方法。我想,子女教養也是如此,於是,我才不揣淺陋,花費了2年多的時間寫就了《家有小苗初長成》。

    寫作本身是愉快的,它讓我又一遍遍重溫了陪苗苗一起成長的幸福時光。進展緩慢的主要原因在於寫作之初,我就為了日後父母們閱讀的便利,製定了一條標準:盡力將每篇文章的篇幅控製在三千字左右。結果我很快發現,如何在這三千字裏擺出事實,講清道理,又不讓整篇文章顯得枯燥無味,說教味十足,成了對我的最大考驗。在精益求精的同時,如何用一條邏輯主線將全書貫穿起來,使其“形散而神不散“,構成了對我的第二個考驗。而出於敝帚自珍的原因,如何在大量的親子事例中進行取舍,也頗費了我一番腦筋。但正如孩子的成長一樣,就在不知不覺之中,《家有小苗初長成》羽翼漸豐,已得以和大家見麵了。

    在這本書裏,我想與大家分享的就是一個普通孩子的成長故事,你會發現,苗苗所麵臨的問題和大多數孩子麵臨的問題一樣。因為我記得韓非子在《說林下》中講過一個“伯樂授徒”的故事:伯樂將識別千裏馬的本領教給他不喜歡的學生,而將相普通馬的本領教給他喜歡的學生。伯樂知道,相比千裏馬而言,普通馬是更為廣泛的存在。同樣的道理,天才畢竟是少數,而普通孩子才是絕大多數。何況,天才所適用的方法,卻並不一定適用我們的孩子。我不奢望能夠找到培養天才的方法,但希望《家有小苗初長成》對大多數的家庭能有所裨益。

    如何進入孩子的內心,探究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並作出正確的應對?這是我與父母們探討的重點。相比方法而言,我更加看重“心法”——教育孩子的觀念和對待孩子的態度。“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養孩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我們必須長期堅持一些基本的東西,才能慢慢顯出明顯的效果。況且,招式是死的,人是活的。教養孩子沒有什麽固定套路,必須隨著孩子的成長因材施教,招式才不會用老。書中所提及的一些個人的技巧和方法,不過博大家一笑,起拋磚引玉的作用罷了。


……


媒體評論
     教養是一門學問,需要付出時間和愛來潛心鑽研。你不可能指望由孩子來發現親子之間的問題,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隻有不斷地檢視自己在親子關係中的角色和行為,才有可能摸索出適合孩子的教育方法。況且,相對孩子而言,成人更具有調適自己心理和行為的能力。沒有誰是天生的教育專家,但每一位用心的父母都有可能成為教育專家。

                                                                      ——蒼鬆
在線試讀部分章節

學會說“好的”


    生命如河水。初時涓涓細流,微弱而澄澈;之後一路奔流,模樣漸顯,充滿了勇氣和活力;再往前走,卻會在寬闊處平緩,隻在險灘展示自己的力量。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相信孔老夫子看到的一定是那年輕的充滿活力的流水,從而想起了自己的青蔥歲月,才會發出時間如白駒過隙的感歎。

    而我們為人處世的態度也從一腔純粹到少年心性再到收放自如、滴水不漏。我們學會了用不同的態度對待不同的人不同的事,卻漸漸忘卻了真實的自我。或許,隻有在家中才能讓我們摘下麵具做回真實的自己。

    這不,麵對小苗的請求,媽媽總是直截了當地加以拒絕,而忘記了在接受領導合理或不合理的任務時,自己總會先麵帶微笑,輕聲說:“好的。”

   

     苗苗看到桌上的水蜜桃,說:“媽媽,我想吃桃子!”“不行,你還沒洗手呢!”

     苗苗想看她喜歡的動畫片,“不行,看電視時間太長對眼睛不好!”

     苗苗今天不想洗澡,“不行,你看看你都髒成什麽樣子了!”

   

    事實上,如果你檢省下自己的生活,可能也會發現——自己對孩子說的最多的一個詞就是“不行”。沒有人喜歡被拒絕,無論是成人還是孩子。拒絕,意味著距離的拉開。而且,孩子們不像成人那樣會耐心聽你的解釋,往往在你的“不行”出口之際,他們的情緒已經在醞釀爆發。

    美國心理學家海姆·吉諾特博士告誡我們:

    孩子的情緒直接影響他們的行為;

    當孩子們情緒良好的時候,他們的表現也會好;

    如何幫助孩子們獲得良好的情緒?接納他們的感受。

 

    有些父母可能會欣喜地發現:自己很少對孩子說“不”,對孩子的一切要求都是“行”。然而,“有求必應”對孩子的成長來說並不是什麽值得慶幸的事情。輕易得到的另一麵往往就是不懂得珍惜——想想家中那些沒玩過幾次就被孩子束之高閣的玩具。而且,隨著孩子的成長,有求必應的你總有滿足不了孩子需求,尤其是情感需求的時候。這時,對孩子、對親子之間的關係都會造成創傷。

    等等,你是否已經有點糊塗了。說“不”不行,說“行”也不行,那該怎麽做?

    父母們應該用“不”來讓孩子學會規矩,用“行”來讓孩子感受到愛。在麵對孩子需求的時候,要首先接納孩子的感受,即便是拒絕,也要學會用“好的”來代替“不行”。要讓孩子明白,你拒絕的是這件事情(行為),而不是他的感受。

    我通常會將苗苗的需求分成以下3種:

  1. 對孩子有益,值得肯定和讚賞的——無條件通過;
  2. 對孩子有益但尚需改進的——有技巧性地通過;
  3. 無理的需求——有技巧性地拒絕。

 

    比如,苗苗在舞蹈考試前一周,吃完飯主動要求:“爸爸,我可以跟著電腦練下跳舞嗎?”麵對這種情況,相信任何一個父母都不會說“不行”,一定是滿口“好的”,還會加上一句:“What can I do for you(我能為你做點什麽)?”

    但大多數情況下,孩子們不會這般可心。在第2種或者第3種情況下,我們該如何接納孩子的感受,並且技巧性地表達允許或拒絕呢?

    父母們應該盡量養成用“好的”代替“不行”的習慣。首先用“好的”接納孩子的感受,之後再技巧性地表達“不行”。

 

     苗苗揮著小髒手對我說:“爸爸,我要吃桃子!”

    “好的,我們先去洗個手吧,洗完手就可以吃東西。”然後拉著苗苗一起去洗手。

    

    聰明的父母會發現,有時候我們說“不行”的時候,並不是要拒絕孩子,而是要試圖幫助孩子養成某一項習慣。苗苗媽媽和我都願意讓苗苗吃桃子,也都希望苗苗洗完了手再吃桃子。不同的是,我用“好的”接納了苗苗的感受,然後才用後麵的話幫助苗苗養成洗手吃東西的行為習慣。當然,孩子有時候並不是那麽願意聽話。

 

    “不行,我就要現在吃。”苗苗叫道。

    怎麽辦?用“不行”來回應嗎?不,還是用“好的”。

    “好的,告訴爸爸,你想吃哪個桃子?”

    苗苗開始來挑選桃子,而我則在一旁幫她參謀。(給予孩子選擇的權利,他們會願意與你合作)

    當然,在挑桃子的時候,我會給苗苗打打預防針。

    “苗苗,挑桃子的時候你可以指,但是不要拿,好嗎?因為,你的手有點髒,會把漂亮的桃子也弄髒的。”(記得嗎?用詢問、建議的方式代替質疑和命令)

    終於,苗苗挑好了一個桃子。

    “你是想吃這個桃子嗎?”我問苗苗。

    “嗯。”

    “好吧,爸爸幫你把它拿出來。你告訴媽媽,讓她不要吃你這個桃子,然後我們去洗手。”(用幻想的方式讓孩子擁有)

    苗苗立刻笑著大聲叫道:“媽媽,你不要吃我這個桃子!”順帶著,她也接受了我去洗手的建議。(當人們在做一件自己喜歡的事情時,她會願意接受一些自己並不那麽喜歡的事情)

   
    當然,孩子並不總是這麽容易對付的。當他們遇到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時,注意力會被全部吸引,他們會百折不撓,哭鬧著來應對父母的勸告、解釋和威脅,不達目的不罷休。這種情況下,父母們還可以用“好的”來輕鬆化解嗎?

    隻要孩子們的要求是正當的,父母們就可以用“好的”來接納孩子們的感受。比如,孩子們都喜歡看動畫片,而優秀的動畫片的確對孩子了解世界、智力開發有諸多益處。所以,每當苗苗跑來說:“爸爸,我想看動畫片。”我的回答首先是:“好的。”然後根據不同的情況來區別對待:

 

    苗苗當天還沒有看過電視

    “好的。你想看哪個動畫片?”

 

    苗苗當天還沒有看過電視,但有其他人正在看電視

    “好的。等爺爺看完這個節目,爸爸就給你放動畫片。”

    如果苗苗十分心急,堅持要現在就看。

    “可以。那你去問問爺爺能不能讓你先看。”

 

    苗苗剛看完電視

    “好的。看電視時間過長對眼睛不好,我們休息一會兒就可以繼續來看動畫片。”

 

    麵對孩子迫切的需求時,“好的”可以幫助孩子從“急切”模式切換到正常模式,而“不行”則容易讓孩子進入憤怒的狀態。無論是說“好的”還是“不行”,我們的目的都是為了作出對孩子有益的選擇。殊途同歸,為什麽不選擇孩子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呢?

 

    隻是有些時候,孩子的需求的確很難用“好的”來回應。比如,苗苗說今天不想洗澡。如果你說:“好的。”那她一定會當你已經同意了。

    在無法用“好的”來回應孩子的需求時,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重複一遍孩子的需求。

    比如,苗苗不想洗澡。“哦,你今天不想洗澡啊?”

    比如,孩子想要一個新的汽車玩具,但家裏已經有很多了。“哦,你想要這個汽車玩具?”

    重複孩子的需求同樣是對孩子需求的一種接納。但就如康熙帝喜歡在奏折上朱批的“知道了”一樣,這並沒有明確的“準奏”或者“不準奏”的意思,具體如何還得一起斟酌商量。

 

    “爸爸,我今天不想洗澡。”苗苗說。

    “哦,你今天不想洗澡啊?”我重複道。

    “嗯。”

    “為什麽呢,你有幾天沒有洗澡了?”我笑著問。

    “我就是不想洗澡。”苗苗叫。

    “那你能幫爸爸洗個澡嗎?我也幫你洗個‘戰鬥’澡。”我問。

    “幫爸爸洗澡!‘戰鬥澡’!”苗苗有了興趣。

    “嗯,‘戰鬥澡’就是很快用水衝一下就出來,把髒東西衝掉就好了。”

    當然,雖然是衝一下就好了,但要分別把頭、手、腳、脊背、小屁股上的髒東西衝掉,可能要多衝那麽一小會兒。

  

    提請父母們注意,無論是要技巧性地通過還是拒絕,要盡量避免用“可是”“但是”“不過”等詞語,這些轉折詞裏往往隱含著拒絕、責備的意思。試著複述下麵的兩句話,體味其中語氣的變化:

    “為什麽呢,你有幾天沒有洗澡了?”(單純的疑問)

    “為什麽呢,可(但)是你有幾天沒有洗澡了?”(隱含責備)


    學會說“好的”是為了接納孩子的感受,減少孩子的情緒波動,進一步引導孩子作出正確的選擇或養成正確的行為習慣。但這並不意味著不能對孩子說“不行”。就如古羅馬戰士手中的短劍和盾牌一樣,“好的”和“不行”發揮著不同的作用,是父母們需要熟練掌握的兩樣武器。

書摘插畫
插圖
顯示全部信息
标签: 小苗 长成

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