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爱与资本:马克思家事 团购电话010-57993380PDF,TXT迅雷下载,磁力链接,网盘下载

爱与资本:马克思家事 团购电话010-57993380PDF,TXT迅雷下载,磁力链接,网盘下载

分类:文艺 发布时间:2018-10-18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诸多荣誉:入围美国国家图书奖、美国国家书评奖、美国普利策奖。

备受推崇:畅销书《耶路撒冷三千年》《青年斯大林》作者蒙迪菲奥里《纽约时报》书评专文推荐。

情感共振:呈现理性研究背后感性而鲜活的个体,让每个人都能引发强烈情感共鸣的著作。

珍贵典藏:英文大量曝光保存在莫斯科档案馆的马克思一家及他们与朋友间跨越60多年的通信记录。

 
内容简介
本书揭示了马克思作为一个男人罕见而悲情的人性面,在他离世后,马克思的著作重新定义了这个世界。这本书还生动地描述了那个给予他勇气踏上伟大征程的女人。当马克思还是个穷困潦倒、前途未卜的大学生时,迷人的普鲁士男爵的女儿燕妮深深地爱上了他。因为马克思的革命思想,招来了越来越多如影随形的政治迫害,他们一路颠沛流离,辗转跋涉于欧洲大陆。历经数十载的患难与共,燕妮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卡尔的爱,耐心地等待马克思完成他的杰作——《资本论》。
作者简介

玛丽·加布里埃尔[美] 著   

路透社资深记者、编辑。在华盛顿和伦敦路透社工作近20年,著有《臭名昭著的维多利亚》《无拘无束的生活》等。


朱艳辉  译

中央编译局中央文献翻译部,副译审。山东大学英语系毕业,曾在英国剑桥大学访学。个人译著主要有《*思想研究述评》《科学发展观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中国和平发展与构建和谐世界研究》。

目  录

目录 

序幕:1851年,伦敦

第一部分 马克思和男爵的女儿

1.私定终身

2.学术与诗歌里的大学时光

3.24岁的《莱茵报》主编    

4. 在克罗茨纳赫终成眷属

第二部分 流亡的一家

5.巴黎的激情岁月      

6.爱情的纽带       

7.初遇一生的守护者

8.幸福的婚姻        

9.英国见闻            

10.新思想的孕育        

11.壮丽的事业       

12.《共产党宣言》的诞生

13.燃起革命的火焰

14.人民之春

15.《新莱茵报》与新斗争

16.笔杆子不得不服从枪杆子        

17.坚守堡垒             

18.梦碎巴黎                

第三部分 流寓伦敦的家庭苦难         

19.伦敦新家

20.小福克斯之死

21.黄金时代的艰辛    

22.流亡者的指挥中心

23.家庭生活的苦乐      

24.穆希之死    

第四部分 贫病交困中携手前行

25.分离的痛苦

26.疾病缠身

27.福格特事件    

28.荷兰之行   

29.死亡的阴影  

第五部分 从《资本论》到公社

30.流亡者的圣地

31.拉法格之恋

32.《资本论》问世

33.劳拉的婚礼

34.小燕妮登上舞台

35.普法战争

36.公社万岁     

37.姐妹被软禁

第六部分 马克思家庭的悲与欢

38.小燕妮恋爱

39.杜西的烦恼

40.家庭转机

41.外祖父的快乐    

42.燕妮离世

43.两个女婿

44.伟人陨落 

第七部分 共同的革命事业

45.杜西的幸与不幸

46.艾威林的传言  

47.同床异梦

48.工人运动风起云涌

49.第二代革命者

50.恩格斯的遗嘱  

51.“将军”逝世

52.杜西走上绝路

53.拉法格夫妇自杀


致谢

参考书目

注释

前  言
前言
我最开始接触到马克思家的故事,是通过伦敦一家杂志的一篇文章。文章是关于伦敦名人的,其中,有一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大意是说:马克思幸存下来的三个女儿中,两个选择了自杀。读到这里我停下了,我意识到自己对马克思的家庭或者说他的个人生活一无所知。那时候我眼里的马克思,是坐落在海格特公墓里花岗岩墓碑底座上的那个巨大的头像,是出现在数百本著作中的理论体系。我一直未曾想过,他在艰辛地创造出一个为世界带来革命理论的时候,他身边的女人每天是如何照顾他的,也从未想过,这个造就了欧洲社会主义,并将共产主义传递到包括俄国、非洲、亚洲和加勒比海的男人,他的生活是怎样的。
我开始读更多关于他们的故事。我发现,马克思哲学的每个角度以及文字的每个细微差别,都有人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但没有一本英文著作完整地讲述马克思一家人的故事。无数关于马克思的著述中没有一本完全聚焦于他的妻子燕妮和孩子们,以及对他们而言,不是一家人胜似一家人的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和海伦妮·德穆特。关于燕妮·马克思和马克思的小女儿爱琳娜的传记倒是有几本,但没有一本完整地讲述她们在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或者讲述她们的辛酸对马克思工作的影响,因此我想试一试。
显示全部信息
媒体评论
◆ 他达到了一个人能用文字实现的极高成就。马克思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思想。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萧伯纳
◆ 玛丽·加布里埃尔不仅让新时代的读者强烈地感受到马克思家族悲剧的一生,并提出充分的理由使人们相信:在东欧共产主义灭亡和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崩溃之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济分析在21世纪仍与现实有关联性。
——《我们两个: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统治者,合作伙伴,对手 》作者 吉莉安·吉尔
◆ 入围美国国家图书奖的《爱与资本》讲述了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作者前无古人地呈现了大篇幅的研究,每个段落、每一页,或出人意表,或细致入微,或感人肺腑,又或发人深省,让我想引用当中的每一个内容。从未想象过卡尔·马克思的书会让人如此爱不释手,这本书打破了我的想象。
——《华盛顿邮报》 伊莱恩·肖沃尔特
显示全部信息
免费在线读
序幕:1851年,伦敦
这种一方面扩大自己财富,但贫困现象又不见减少,而且犯罪率甚至增加得比人口数目还快的社会制度内部,一定有某种腐朽的东西。
——卡尔·马克思

在浓浓的大雾中,他们的身影若隐若现,宛如幽灵,出没在伦敦索霍区第恩街的巷弄和门廊间,人数足有数万。维多利亚女王统治下的伦敦慷慨、开明,是当时世界上最富庶的城市,在北海漆黑翻滚的水域上,犹如一座灯塔,给遭遇不幸和了无依靠的人们提供了一个避难之所。最先来这里避难的是:为了逃离贫困和饥荒而来的爱尔兰人。之后,随着整个欧洲陷入动荡,大量的德国人、法国人、匈牙利人和意大利人挤上轮船,涌入伦敦。他们在本国试图推翻专制统治、获得基本的自由,失败后,只得远走伦敦,躲避政治迫害。风雨如晦中,为权利而战的想法显得如此遥远可笑,而伦敦这座灯塔,原来也不过是个错觉——对他们打开了迎客之门,却没有拿出任何待客之物,他们无比饥饿。
在都市的喧嚣声中,他们没日没夜地大声叫卖。为了生存,他们什么都卖,不管是碎布头,还是纽扣、鞋带。很多时候,他们不得不把自己摆上货架,不论是做日工还是小时工,是出卖体力还是肉体。他们即将被绝望所淹没,有人在苦难面前,走向了犯罪。运送肉食和奶酪到富裕区域的轮车,经过索霍广场和圣贾尔斯教区时,总要加快速度,以防被偷或被抢。但实际上,绝大多数难民甚至连偷抢的力气都没有了。他们原本满怀希望,长途跋涉来到英国,现在却只能依靠仅存的一点希望支撑着。
在第恩街一栋四层房子的顶层阁楼里,一名33岁的普鲁士人正繁忙地工作着,他虽名不见经传,却勇敢地向迫害人民的制度宣战,而且他对自己的意图丝毫不加掩饰。阁楼虽有两个房间,但非常拥挤,只有一张桌子,桌上堆满缝补的衣服、玩具、破碎的杯子和其他杂物,他就趴在这张桌子上,为革命绘制出了一张蓝图。家里有些吵闹,孩子们把他庞大的身躯当做了游乐场,在他背上爬上爬下,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的工作。
整个英国,富有远见卓识的人都在努力工作着:达尔文正在研究藤壶, 狄更斯刚刚完成自己最满意的著作《大卫·科波菲尔》,巴泽尔杰特正在思考如何在伦敦地下建设庞大的管道,冲走城内要命的污水。而在伦敦索霍区的这间房子里,卡尔·马克思嘴里叼着雪茄,正思考着如何推翻君主统治和资本主义制度。
马克思的革命,不是政治流亡者加入秘密组织后,聚集在啤酒屋里虚张声势、高谈阔论、想象虚幻的胜利——那只会让他感到可笑,也不是法国社会主义者宣扬的乌托邦式革命,他们只会空想完美的模范社会,对于如何通过具体步骤实现这样一个社会却完全没有概念。他的革命深植于一个根本的前提,那就是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剥削他人,历史的车轮终有一天会走向被剥削者的胜利。
显示全部信息

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