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民说·知宋:写给女儿的大宋历史PDF,TXT迅雷下载,磁力链接,网盘下载

新民说·知宋:写给女儿的大宋历史PDF,TXT迅雷下载,磁力链接,网盘下载

分类:文艺 发布时间:2019-04-23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本书为“吴钩说宋”系列的第三本。图书颠覆了传统上对宋朝“积贫积弱”“腐败窝囊”“党争不断”的认知,展示了宋代政治文明的优越性。作者认为,除了在艺术、文化领域取得巨大成就,在政治上也同样表现出色,甚至可说,文化领域的成就正是源于政治上重视法治、理性治国、近代化萌芽。宋朝有多项制度创新,例如虚君共治、台谏系统、文官制、公议、科举制、封驳制、独立审判等,这些保证了宋朝社会、文明的繁荣。 

      图书写作形式独特,以给女儿讲故事的形式,从故事说人物,从人物说历史,从历史说文明,趣味故事与硬派知识的结合,有趣有料有温度。

      ·开国之君宋太祖,为何在立法创制之时先给自己设了一堆条条框框?

      ·宋朝的科举有什么创新,使得政府新招人员中寒门子弟远超贵族子弟?

      ·寒门子弟范仲淹如何成就拜相的“大宋梦”?

      ·缔结了宋辽两国百余年和平的澶渊之盟真是屈辱?

      ·一国之君的皇帝想内定一名官员,为何屡屡被百官阻挠,始终无计可施?

      ·朝廷的赐谥之制如何成为约束官员的一大政治利器?

      ·官员通奸与平民通奸结果为何大不同?

      ·苏辙在科考中痛骂皇帝非但没被治罪,反得入朝为官?

      ·包拯骂皇帝,唾沫都喷到皇帝脸上了居然一点也不怕“掉脑袋”?

      ·宋代公款吃喝、召妓饮酒会有什么结果?

      ·宋代的党争有利于形成健康的政治秩序?*后为何没能演变成现代的反对派?

      ·宋人追求“虚君实相”距离君主立宪制、责任内阁仅有一步之遥?

 
内容简介
      尽管从军事和国土面积来看,宋朝是个虚弱的朝代,但就经济和社会角度来看,宋朝却*繁荣昌盛、极具人文精神。那么,宋朝何以如此辉煌?作者认为,这是因为宋朝拥有一套理性、完备的政治制度。
      在本书中,作者通过给女儿讲故事的形式,选取了25个极具代表性的历史典故,温情讲述了宋朝的种种政治制度,包括仁祖之法、虚君共治、台谏系统、文官制、公议、科举制、封驳制、回避制、独立审判等,完整地呈现了大宋的政治文明成就。通过分析宋朝权力的架构、制衡、运作和得失,作者为“宋朝何以如此繁荣”以及“后来如何走向没落”提供了一个生动而形象的答案。
作者简介
吴钩,宋史研究者,资深宋粉,腾讯大家的签约作家。多年来致力于研究宋朝文明,主张“重新发现宋朝”“重新阐释传统”,著有《风雅宋:看得见的大宋文明》《宋:现代的拂晓时辰》等作品。
目  录
父亲序:故事里的宋朝制度
女儿序:从宋朝故事中感受一朝盛衰
一位开国之君的角色意识
一枚“吃瓜群众”的发迹变泰
一场缔结百年和平的谈判
一个受到褒奖的“贰臣”
一位“百事不会,却会做官家”的君主
一位贵族的梦想
两处名胜背后的腐败故事
一名仕途受拦截的皇亲国戚
一代名臣留下的千年传奇
一场今人难以理解的议谥之争
一名婢女之死
一起由买房子引发的政坛震荡
显示全部信息
前  言
父亲序
故事里的宋朝制度
吴 钩

大约十八年前,我还是一名初出茅庐的小伙子,对各类知识都充满饥渴。我居住的小城并无图书馆,也没有多少书店,书店里摆放的也多半是中小学教辅书籍,那时候互联网也未如今天这般普及,想获得知识远不如现在便利。因此,我每次到省城广州办事,都要顺便到购书中心一趟,带几本书回去。
显示全部信息
媒体评论
唐宋两朝蓬勃兴起的中国文明,似乎超过欧洲是毫无疑问的。
——费正清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陈寅恪
免费在线读
一场关于皇帝应怎么称呼生父的争论
亲爱的女儿,假如我问:宋英宗赵曙应该怎么称呼他的生父赵允让呢?也许你会脱口而出:当然是称“父亲”了。如果我说:许多士大夫都坚持要宋英宗称他生父为“伯”,你是不是觉得不可思议?以现代人的观念,确实会感到不可理解。但是,对于宋朝人来说,这却是必须辩明的政治原则,而且真的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大争辩。你大概已想到了,我今天要说的故事便是宋英宗朝的“濮议”。
宰相首倡“濮议”
赵曙是以宋仁宗皇太子的身份继承皇位的,但他并不是仁宗的亲生子。仁宗皇帝生育的三个儿子,都不幸夭折,只好将皇兄濮王赵允让之子赵曙收养于宫中,立为皇太子。嘉祐八年(1063),仁宗驾崩,英宗继位。只是英宗体弱多病,御宇之初,由曹太后(宋仁宗皇后)垂帘听政。次年,即治平元年(1064)才亲政。
英宗甫一亲政,宰相韩琦、参知政事欧阳修等执政大臣便上奏:“濮安懿王德盛位隆,所宜尊礼。伏请下有司议濮安懿王典礼,详处其当,以时施行。”韩琦此举,明显有迎合英宗心意之嫌,英宗生性纯孝,当了皇帝,想让生父濮王(已经去世)分享他的荣光,也是人之常情。但其时仁宗逝世未久,不适合讨论崇奉濮王之礼,因此英宗下诏:“须大祥后议之。”意思是,等过了仁宗皇帝逝世二周年的“大祥”祭礼之后,再议此事。
治平二年(1065)四月,仁宗“大祥”之礼一毕,韩琦等人又旧事重提,于是英宗下诏:“礼官及待制以上议崇奉濮安懿王典礼以闻。”
这明摆着是皇帝与宰相欲尊崇濮王的意思,翰林学士王珪等人相顾不语,不敢先发声。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司马光自告奋勇,奋笔写了一份意见书《议濮安懿王典礼状》,大意是说:濮王与陛下虽有天性之亲,但陛下能够登极,富有四海,子子孙孙万世相承,却是因为继承了仁宗皇帝之嗣,从血缘上说,陛下是濮王之子,但在法理上,陛下却是仁宗之子。建议按封赠亲王的先例,尊封濮王“高官大国”。
王珪等两制官将司马光所拟《议濮安懿王典礼状》呈交给宰相部门。宰相韩琦批复:“王珪等议,未见详定濮王当称何亲,再议。”王珪说:“濮王于仁宗为兄,于皇帝宜称伯。”以王珪为代表的翰林学士认为,根据礼法,宋英宗应当称濮王为“伯”。时为治平二年六月。
宋人的这一观点,用柏杨的说法来说,“我们现代人死也想不通”。但是,从礼法的角度来看,却是不难理解的,自世袭君主制确立以降,合法的皇位继承,一直遵循两条原则: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从来没有由侄子继承大位的道理。在法理上以仁宗为父,构成了英宗继位的合法性。否认这一点,等于推翻了英宗登基的合法性。
显示全部信息

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