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2020中国随笔年选PDF,TXT迅雷下载,磁力链接,网盘下载

2020中国随笔年选PDF,TXT迅雷下载,磁力链接,网盘下载

分类:文艺 发布时间:2021-04-03
编辑推荐

  此书主编为花城出版社编选《中国随笔年选》几年来,一直倡导一种古朴又清明的文章气象。主编选了影视明星林青霞女士的随笔《走近张爱玲》,真是令人惊讶。我们难以相信这样一位文坛之外的人,能对张爱玲有这样奇妙的解读,让人感叹她是真的走近了这位民国才女。张诗洋的《一九四二年的北京大雪》是一篇立意巧妙之作,可见写作者对于史料的娴熟,对于历史人物把握的妥贴,其中写沈从文、写鲁迅、写徐志摩,以及他们笔下的那场雪,都是充满深情的。读过这篇文章,真难说那是一个贫瘠的年代。那个时代,有那样美的诗与文,有那样美好的人物与故事,不由得一时使人有些恍惚了起来。

  2020年的随笔选本,丰富丰盈,甚至可以说是灿烂!

 

 
内容简介

该书乃2020花城年选系列丛书之一种。

2020年确实是非凡的一年,*之事莫过于新冠疫情。我们的国家和人民上下一致,勠力同心,可以说是打赢了一场伟大的战役。我们每一个人在这场战役中,是亲历者,是参与者,还可以说是战斗者,每个人都留下了各自甚深的记忆。《2020中国随笔年选》自然不可忽略这一重大事件。武汉作家李修文的《致母亲》,这是一篇十分沉郁的文字,借用读古诗的方式,很好地表现了作家的内心情感。而这篇文字,虽然是一篇读古典诗词的随感,却是只有经历这场灾难的武汉人才可以如此来写,而他的读者,我以为是不但亲历了这场灾难,而且有的是亲耳听过在这场灾难中失去亲人们的倾诉,他们的体会才是*深的。

灾难之中,我们也应多一些围炉读诗。《春夜讲唐诗记》是止庵在疫情期间的读诗札记,文章写得细腻而扎实,有着独到的见解。李庆西的“老读三国”系列,显示了其深厚的学识。此文的精彩,在于能够以精巧的笔触来阐释历史与文学,选本中的这篇《空城计札记》是他的代表之作。

作者简介

 朱航满

  1979年生于陕西泾阳,先后就读于南京政治学院历史系、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和鲁迅文学院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文学硕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关注中国现当代文史,写作随笔、书评、杂文等,发表文章一百余万字。出版随笔和评论集《书与画像》(安徽教育出版社,2013)、《咀华小集》(新星出版社,2015)、《读抄》(花城出版社,2017)、《木桃集》(文汇出版社,2018)、《立春随笔》(浙江古籍出版社,2018)等。编选花城出版社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中国随笔年选》。

 

目  录
一溪清流
——序《2020中国随笔年选》|朱航满……

辑一
胸中犹有少年事|王鼎钧……
河流与文学|莫言……

辑二
围城的第五天,灯火可亲(外一篇)|舒飞廉……
致母亲|李修文……
无人可论江南事|小引……

辑三
希腊记|于坚……
显示全部信息
前  言
一溪清流——序《2020中国随笔年选》
朱航满

2020年的春天,坏心情似乎一直不断。新冠疫情肆虐,带来各种消息、各种言论、各种吐槽,令人闻之焦躁。记得病毒最猖獗之际,我总在深夜之时,通过微信公众号,来读一位叫小引的武汉诗人的随笔。那些文章,每每在深夜中悄然发表,记录他每一天在围困中的所思所想所见,沉静,尖利,又不乏一些抒情与感伤。这些文章,像一首首钢琴曲,静静地在哪个城市的一隅里弹奏,却有着一种神奇的魅力,让那些在深夜中无法入眠的人,获得慰藉。在困厄中的武汉,一位诗人用文字来表达他的思考。这是一份非常珍贵的记录,不但包括现实,更包括那些时日里,一位知识分子的情绪。令我感到高兴的是,在这次新冠之灾中,武汉作家没有缺席。除了这位并非大家都熟悉的诗人小引,作家李修文亦令我印象深刻。偶然读到他的一篇《致母亲》,这是一篇十分沉郁的文字,借用读古诗的方式,很好地表现了作家的内心情感。而这篇文字,虽然是一篇读古典诗词的随感,却是只有经历这场灾难的武汉人才可以如此来写,而他的读者,我以为是不但亲历了这场灾难,而且有的是亲耳听过在这场灾难中失去亲人们的倾诉,他们的体会才是最深的。
显示全部信息
在线试读
辑一 胸中犹有少年事
王鼎钧

人由童年到老年,总要经过几次蜕变,前期后期思想行为有段落。蜕,俗名知了皮,中药叫蝉蜕。这种蝉的幼虫在土壤里发育,周身包着一层半透明的硬壳,由出土到树上,不断地换壳慢慢长大。那些空壳和它的生活已经没有关联,文学家拿来比喻人生,西洋人另有说法,称之为“婴儿时代的鞋子” 。
人到老年,忽然想做少年时代做过的事情,我的建议是马上去做,不必考虑有用无用,做得好做不好,因为老人需要自得其乐。我少时受过一点唐诗宋词的训练,后来立志做白话作家,那点训练就成了我的蝉蜕,婴儿时代的鞋子,深锁在储藏室最底下的箱子里。终于有一天,我忽然又想去排列那七言八句,平平仄仄,好像少年的我回来陪伴老年的我。
在我把诗词当作“文学红尘”之后三十五年,我因为向中国大陆寻人而写出一首古风,题目是《寻杨书质先生不遇》。我在十八岁那年,由陕西流亡至辽宁,少不更事,如盲人瞎马,深得杨书质先生照顾。后来天翻地覆,两世为人,感念随年龄增长。三十五年后,中国大陆改革开放,我写信给北京的侨办,请他们查访杨先生的下落,信末附了一首诗,希望侨办的官员知道我的迫切期待之情。
那首诗是这样写的:
胸中少年事,戎马一书生,秦月汉关路,白山黑水城。
冷齿论豪强,俯首启童蒙,刚胆能伏虎,傲骨不从龙。
处处风波涌,岁岁石榴红,烟尘迷踪迹,画图思音容。
鱼雁成何用,龟筮竟无灵,于今愿未了,但得再相逢。
侨办要我提供杨先生原籍的地址,或者全国解放时杨先生在哪个单位工作,我都不能,他们没有线索,也并未置之不理,感谢他们!把我的那首诗交给一家报纸,报纸把它当作投稿,登出来了。
这首诗虽然找人无功,却引起多位读者的反响,不用说,我受到很大的鼓励。我在寻找老同学陈培业的时候,也诉之于诗。
抗战后期我到大后方做流亡学生,陈培业是年纪最小的同学。我听说他历经土改、抗美援朝参军、转业教书和培训师资各阶段,几番风雨,到达晚晴。我心情激动,立马成诗:
显示全部信息
标签: 中国 随笔

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