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水稻在北方——10世纪至19世纪南方稻作向北方的传播与接受PDF,TXT迅雷下载,磁力链接,网盘下载

水稻在北方——10世纪至19世纪南方稻作向北方的传播与接受PDF,TXT迅雷下载,磁力链接,网盘下载

分类:教材 发布时间:2019-01-16
编辑推荐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十二五”规划项目、国家出版规划项目

本书是《科技知识创造与传播研究丛书》中的一种,蕴含着众多科研人员多年研究成果,体现了作者多年的学术功底与文字表述能力,同时体现了以中国古代科技史为论述出发点的研究范式的转变,具有一定社会价值与学术意义。

 
内容简介

栽培稻源自中国南方,并且很早就进入到了北方,但北方的稻作一直处在时断时续的不稳定状态。10世纪以后,受到北方影响而发展起来的南方稻作技术,在有识之士倡导和国家政策鼓励之下,经过由文本、移民和屯田等多种方式和路径传入北方,然而受到自然、历史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进入北方的南方水稻技术,虽然先天带有北方的基因,但却未能在北方得到广泛的认同和接受,未能获得对于北方来说也同属于外来作物小麦一样的成功。土著化和流动性成技术本地化的障碍。然而,我们也看到,1019世纪,中国北方一些地方,如山西晋祠、北京京西和天津小站等,稻作都不同程度地得到发展,它们分别代表中国北方稻作发展的三种模式,即传统文化模式,皇家政治模式和军事屯田模式。这三种模式虽各有特点,又都受到中国南方稻作技术的影响,或是在“法式”南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作者简介

曾雄生,男,1962年11月生于江西省新干县。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农业历史与中国科学通史研究。参与了《中国农业通史》《中国科学技术史》等重大课题的研究与写作,著有《中国农学史》《中国稻作文化史》《中国农业通史·宋辽夏金元卷》《中国农业与世界的对话》《中国稻史研究》等数种,并论著章节、论文、译文及科普文章等多篇,创办并主持中国农业历史与文化网站(agri-history.net)。著作获新闻出版总署“三个一百”和“中华优秀出版物提名”等奖项。

目  录
引言
第一节 稻米在中国人生活中的地位
第二节 关于北方和南方的概念
第三节 问题的由来
第四节 现有研究的检讨及相关概念
第五节 本研究的主旨、材料与方法
第六节 本书的结构
第一章 早期南北方稻作技术的互动
第一节 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及北传
第二节 新石器至先秦时代的北方稻作
第三节 汉唐时期的北方稻作及其特点
第四节 早期南方对北方稻作的可能影响:以《齐民要术》为例
第五节 南方稻作技术体系的形成
第六节 南方农业技术中的北方因素
显示全部信息

点评